小船扛大炮,苏联实验军舰用大型无后坐力炮

一战期间无后坐力炮出现并获得初步发展,这种新式火炮相比常规身管火炮具有重量轻、后坐力小、制造相对简单的优点,因此一度被认为是各类载具的新选择。苏联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研发无后坐力炮,他们将它简称为DRP,到了30年代初,苏军开始发展舰载版大型无后坐力炮,开发了76毫米~305毫米一系列火炮,计划用这些火炮武装排水量较小的水面战舰。

1934年1月,苏联海军在黑海驱逐舰彼得罗夫斯基号上展开了一项武器测试,一门长身管152毫米无后坐力炮被先后安装在驱逐舰的首、尾进行射击测试,这种火炮需要从炮口装填弹药,装填前需要先放平炮管到甲板上。

驱逐舰分别在静止和航行状态进行过射击测试,实测证明该炮具有非常强的射击尾焰,需要将喇叭形的尾喷口朝向船舷外侧,以免伤及战舰自身,不过它确实证明了大口径无后坐力炮在小型水面舰艇上的可行性,苏军计划将这种级别的火炮安装在小型舰艇和潜艇上。

在同年9月,苏联海军进行了另一项武器测试,他们在驱逐舰上安装了口径更大的305毫米无后坐力炮,火炮被先后安装在军舰首、尾、侧舷4个地方,这门超大号火炮同样裸露安装在旋转炮座上,安装重量约8~10吨,巨大的炮管与军舰在一起很不协调。

该炮同样采用炮口装填的方式,通过升降机等设备提取炮弹,它的炮弹约300公斤,配备了海战用的穿甲弹,测试中共发射了11发炮弹,其最大射程超过13千米,实验证明了驱逐舰搭载30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可行性。

当时苏军曾有计划建造专门的重炮驱逐舰,提出了几种火炮配置,一种配置是在舰尾甲板安装3门火炮,在驱逐舰中段两舷各安装一门,每门火炮备弹20发,另一种配置则是开发一种更先进的双305毫米火炮系统,被称为K系统,它将安装在驱逐舰后甲板上,同时K系统将具备2发/分钟的射速。

时间到了1936年,此时的苏联已经在攻击机、坦克和军舰身上广泛测试过各种口径级别的无后坐力炮,突然下令停止了相关研发工作,计划中的驱逐舰也没有建造,人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无后坐力炮的精度比常规身管炮要差很多,它很难用于炮战,并且穿甲弹的穿甲威力也偏弱,其他还有射击尾焰太强限制射界、射速太低等原因。

目前无后坐力炮仍然是许多国家的重要装备,不过只在中小口径领域,例如84毫米口径的古斯塔夫单兵无后坐力炮,已经没有国家开发超大口径的无后坐力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