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十讲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补中益气汤
原文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中,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白话
如果饮食没有节制,气候寒热的变易没有适应,就会损伤脾胃,暴喜、暴怒、过忧、过恐的情绪,都可能损伤元气。既然脾胃虚弱,元气不足,那么心火独盛。所谓心火,是下焦离位的相火,这种火,起于下焦足少阴肾经,上行至胸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心包乃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和脉络。具有保护心脏防御外邪的作用,下焦足少阴肾离位的阴火上扰成为“包络之火”。元气则受到外邪的侵害,火与元气势不两立,阴火胜则元气削弱,元气不足则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水湿的吸收输运和散布调节障碍,下陷于肾,更使阴火得以上冲侵害脾胃。所以脾胃之证开始产生的时候,就会出现呼吸喘急,身热心烦,头痛口渴,脉象洪大,皮肤不耐受气候寒热,畏风怕冷,乍寒乍热。是因为下焦阴火上冲,侵犯脾胃,脾胃虚弱,不能输送营养物质于肺,加之阴火夏刑肺金。所以表现于气急而喘,身热而烦;肺气被
伤,体表腠理空虚,所以出现头痛、口渴、脉洪。因为脾骨气虚,升降失常,水谷精气不能升浮上注于肺,好比春夏之令不行,不能生长万物一样,脾阳不足,营卫不固,汗出不止,表现为皮肤不耐受外界风寒的侵袭,怕风寒,乍寒包热,这些都是脾胃元气不足所致。
原文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骨,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
形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
白话
然而,内伤脾胃与外感风寒所产生的证候,都有怕冷、发热、上气、头痛、口渴、心烦等症状,症状颇同,而其病因病机却有很大的差异。饮食劳倦损伤脾胃的元气,外感风寒乃损伤人体的肌表。风寒外感,是邪实有余之证,用麻黄汤、葛根汤等发汗以泻其有余。脾胃内伤是元气不足之证,当补其虚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等益气以补其不足。劳倦内伤不足所发生的疾病。倘若错误地把它认为是外感风寒有余的病,而用大量发汗的药物开泄肌表,这就是虚证反用泻法使虚证更虚,实证反用补法,虚证反用泻法,这样把人治死了,就犯了医生杀人之罪啊。究竟要怎样的治疗才行呢?只有用味辛甘温的方剂,补益胃气,升发脾阳,辅以味甘性寒的药以泻阴火才好。《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劳倦内伤之病,宜用甘温补剂;脾胃受损之病,亦可用甘温补剂治疗。”总之,甘温能除大热。大忌用苦寒药损伤脾冒的
元气。脾胃病初发时,皆因内有热邪。一般表现形体衰弱与中气不足,饮食不受,曾中有热气重灼胸中的感觉,现在立一个治疗脾胃病始得之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以治疗此证。
原文
补中益气汤:
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去芦,有嗽去之)三分。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酒焙干,或曰干,以和血脉)二分,橘皮(不去白,以导滞四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二分或三分,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二分或三分,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三分。
右件药咬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
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
白话
补中益气汤:
方义:黄芪、人参、甘草以上三味药,是清除脾胃湿热而产生烦热的君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生化之源,故用黄芪益卫气固腠理,人参补益肺气,炙甘草补元气而泻火热,
白术苦甘温,以除胃中湿热,利腰脐间血脉,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使下陷的清阳还于脾胃,一升少阳生发之气上煦心肺。橘皮理化,升清化浊,气旺则血生,当归调和血
脉。这就是本方组成的意义。
用药方法:以上药物切碎,照分量共做为一服,取水二盏,煎至一盏,衡量病气弱还是气盛,临证时斟酌用水盏或大或小来量水,煎汁去渣,在饭后较长时间趁热服下。如内伤脾胃重的,不过两剂而愈。倘若脾胃受病时间久的,权且制订补中益气汤加减用药法以施治。
原文
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三分,炙甘草三分。
如恶寒冷痛者,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三分(桂心是也)。
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
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
如天寒时腹痛,去芍药,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仁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
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
如顶痛脑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
如苦痛者,加细辛二分,华阴者。
诸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以清空膏主之。
如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其痛立止;
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挂,去皮,二分或三分。《内经》所说,少腹痛,皆寒证,从复法相报中来也。经曰:大胜必大复。,从热病中变而作也,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仲景以抵当汤并丸主之。乃血结下焦膀胱也。)。
白话
如果腹中疼痛,补中益气汤加白芍药五分,炙甘草三分敛阴安脾而止痛。
如果感觉怕冷,腹中冷痛,喜热按,乃表虚里寒,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去皮的桂枝复阳温卫。
如果恶热喜冷而腹痛,这是火郁于内,于补中益气汤加入白芍药、甘草中,再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以解内热。
如果发生在夏天暑热季节,虽然腹痛又没有怕热症状的,亦可因于暑热天气加用黄芩,清解热邪。
如果天气转冷时,怕热腹痛,就在已加人白芍、甘草、黄芩的补中益气汤中,再加人少量肉桂。
如果气候寒冷时腹痛,当去芍药。因为脾胃虚寒,加上气候寒冷,不宜用芍药酸寒助阴;应加益智仁三分或二分温脾,或加人半夏五分,生姜三片,温中和胃。
如果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以散风止痛。
如果头痛历害,加川芎二分。辛温祛风止痛。
如果巅顶及脑中疼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祛风解痉止痛。
如果头痛尤甚,加细辛二分,祛风解痉止痛,细辛用华阴产者为佳。
如果脐下两旁少腹痛,乃少阴肾虚,在补中益气汤中加人真熟地黄五分,疼痛立止;
如果痛仍不止,就是少阴经的大寒证,更加肉桂至三分以温经散寒。据《内经·腹内论篇》所说,“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盲,盲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说明少腹痛都是寒证。是从“本气有尿为胜,他气相报为复。”的理论而来。《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说:“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这种脐下痛,是从“热中”病转化而为寒的。不是伤寒直中厥阴的证候。张仲景治疗此种痛证,用抵当汤以治热郁下焦导致膀胱蓄血的症状。
原文
如胸中气壅滞,加青皮二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
如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亦湿。加去桂五苓散一钱。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藁本根,已上各五分,升麻、苍术,已上各一钱。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如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闭寒不行者,煎成正药,先用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得行则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
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加去根节麻黄二分。
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
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门冬去心,二分或三分。
如舌上白滑胎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
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
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
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
如胁下痛,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
右一方加减,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末传为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益其病尔,如黄芪、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也。
白话
如果胸中气满壅滞,加青皮二分以破滞气。如果气短,呼吸短促,去青皮。
如果身有疼痛,是感受湿邪;倘若全身沉重,也是感受湿邪。湿从下受,在补中益气汤中加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即去掸桂枝的五苓散一钱。
如果是风邪与湿邪互相搏击于肌表,出现全身尽痛,用羌活、防风、藁本各五分,升麻、苍术各一钱,另组成一方服用。因为湿邪侵袭太阳肌表,所以用辛温发散剂发汗宣湿,不用五苓散以利小便。原因是羌活、防风、藁木、升麻、苍术之类的药物且能祛风燥湿,所以把这些药物另组一方煎服。如果服药以后全身疼痛消失了,不必再服此方。因为这类祛风燥湿药服用过量就会损伤脾胃元气而增剧病情的发展。
如果大便干燥排便不畅,补中益汤中加入当归尾以补血润肠;大便硬结不通的,将补中益气汤煎好后,倒出一杯调人玄明粉五分或一钱,一口气将药服下以润肠燥,大便通利即上。这种病,主要是脾智气虚,始病热中,不宜污下通便,泻下剂恐怕病情转变为凶险的证候。
如果久病咳嗽痰多的,补中益气汤中去人参;初病咳嗽痰多的,不去人参。冬天寒冷的季节,或是春寒未暖时,或是秋凉时,风寒侵袭肺卫,容易发生咳嗽,都应在补口益气汤中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辛温开肺止咳。
如果春天温暖时咳嗽有痰,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止咳化痰。
如在夏季,溽暑伤气能病咳嗽,加五味子、麦门冬于补中益气汤中,以滋补肺气,清泻阴火。
如果诊察病人舌苔白滑的,是肺部积有寒痰,不能用麦冬、五味,反助寒饮而使咳嗽增剧。
如果夏月暑伤元气,气短、自汗、精神不振,虽少咳嗽,亦宜加人参二、一分,并加五味子、麦冬同等分量于补中益气汤中,以救肺气而泻火邪。
如果病人能进饮食而心下痞寒,加酒炒黄连一至三分,以消痞满。
如果病人不能进饮食而心下痞满,便是虚寒痞证,不可加黄连。
如果胁下疼痛,或是胁下紧缩拘急,均可在补中益气汤中加重柴胡三分甚至五分以疏泄肝气。
以上补中益气汤加减法,对饮食劳倦、暴喜暴怒无节制,开始得病时,表现为热中的病人,均可应用此方剂。倘若久病,“热中”转化寒“寒中”或寒邪直中脏腑的,当用甘辛热剂温中散寒,这些甘酸类药不能应用,用了就会增剧病情的,如黄芪、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