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初功臣被屠戮殆尽,朱元璋仍能守住天下,也许原因在这里!

2021-08-07 10:06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朱元璋同志在夺得天下之后,大肆分封功臣。但是到了洪武末年这些功臣几乎都已经死去,剩下的要么已经老了,要么就是开疆拓土能力不强的将军。建文帝登基年龄又太小,执政经验和能力比起朱元璋来说还是差的很远,朱元璋就不害怕会丢了天下?从此明朝改朝换代?

编辑

首先从明朝的高层将领这个层次来说。在经历明初四大案之后剩余的大将可能只有汤和一个,而此时的汤和已经垂垂老矣。朱元璋去看望这个老朋友的时候,汤和是从嘴角流涎强撑着从躺椅上起来给这位帝王行礼这种状态如何能够上战场。第二个原因就是新的一代将领的青黄不接,比如说大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继承了父亲的脾气,但是军事天赋一点也没有留下来。李景隆除了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外,似乎什么都不是了。形式对于明朝来说很不利,这也为朱棣的成功“靖难”埋下伏笔。

编辑

其次就要从明朝的官员方面来剖析,明朝初期的官员可以算是历史上最惨的官了。为什么?因为朱元璋同志给他们制定了相当严厉的规章制度去遵守,从对待官员的贪污腐败来说,贪污六十两银子就要被立即斩首。朱元璋还规定了一个地方作为贪官污吏的剥皮示众处,你怎么也不会猜到会在什么地方执行这一残忍的刑罚。这个地点就在官衙的大门和二门之间,有专门的一个土地祠,听上去着实吓人。第一个享受这个待遇的人还是一位开国大将,曾经追随在朱元璋身边的朱祖亮。有一年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经过一年杀了六人,但是流放的就有三百五十八人。可以看见朱元璋的刑罚之严厉,这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

编辑

上文提到过“明初四大案”,这也是一方面原因。第一案的“空印案”,发生于洪武十五年。明朝地方官员每年要向中央户部备报财政收支,但是由于古代算数的不重视,在很多方面可能会有错误之类的。但是更改就需要回到地方上盖上一个大印才算作数,交通不发达一来一回一年时间基本上也就没了,如果再次出错很可能考核的时候就被杀头了。怎么办呢?提前给文书盖上几个大印,如果有错漏就及时更改,这样还可以节约路上时间消耗。朱元璋同志知道了,他很生气。为什么就每一个人告诉他一下,处理结果如下:全国一千多个县,主印官全部从这个世界消失,副官打一百军棍充军。这样子官员就更少了,怎么统治天下?

编辑

朱元璋同志觉得这其实还是可以接受的,第二案的郭桓案,这就是贪污案了。这件案子牵涉很广,当时明朝所设立的六部,最后剩下的只有每部的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总共牵涉三万余人。再加上剩下的两个案子,可以猜测一下明朝初期官员真的是很少了,所幸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不然朱元璋的官员补充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既然朱元璋除名了这么多的官员,而且当时国家厉害的将领基本上已经不在了,为什么明朝还会这么强大延续下去并出现洪武之治?

编辑

第一应该要归功于朱元璋的恢复生产,在这一点上他做的十分出色。经过二十多年的战火,中原大地很多都是荒地。于是朱元璋鼓励开荒,凡是在荒地上开垦的农民兄弟,全部免除三年赋税。重要的一点是,只要这块地是你开出来的,就属于你了。就算原主人找来了,也不用怕,因为这是我这个天下的主人,朱元璋说的。同时发布政令,只要不是犯过杀人的大罪,所有人全部发配去种地。安徽凤阳朱元璋老家还出现过上万犯官,一起在田间劳作的盛景。这也算朱元璋同志做了一件大好事吧,让犯官们体味一下民间疾苦。

编辑

第二则是明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文帝杨坚,但是却兴盛于明太祖朱元璋。不是说隋朝之后没有科举制度,但是那些朝代录取率实在太低,录取几十人就已经够了。到了朱元璋这里,这可不够看的,大力扩招,这些录取的人其实才算是明朝文官的基础。所以即使在洪武年间很多官员被除名,但是只要科举制度还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官员会来补充。

编辑

洪武年间的确有很多大将逐渐在那个世间消失,但是明朝的国力还在不断增长,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等发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军队不骚扰民众(军屯政策)、水利完好、货币统一、家里还能添丁为什么会起来造反?所以即使能力出众的武将与文官少了很多,但是大明依旧能够安定,并且创造出“洪武之治”。


明初功臣被屠戮殆尽,朱元璋仍能守住天下,也许原因在这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