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空儿的思考:演员的我与角色的我,相同与不同

2023-06-05 04:04 作者:大衍若空  | 我要投稿

表演向表达的妥协

这种描述或许不恰当,姑且先这么叫吧。这种现象往往是表达形式受限,我们可以从音量这个角度作为切入口。 比如: 身为剧本中的角色,在情境中需要小声说话,防止被远处的其他角色听到。 身为舞台上的演员,在舞台上需要大声说话,以便让远处的所有观众听到。 这就需要我们在小声说话的状态里,提升音量的响度。 这样观众听我们的说话状态就知道我们此时在演什么,而观众同时又能够清楚的听到我们在说什么。 所以演员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应该完全进入角色。 大多数时候,是将一些外部环境所要求的元素从角色身上剥离出来,然后通过加入或者强化某些方面的元素来弥补剥离的这部分。 这就是

表演向表达妥协

。 目前我归类出了3种情况: 艺术化。在某些特定艺术形式中的表达。歌剧、京剧,就往往需要一些脱离生活的夸张表达方式。

情景化。也就是在某些特定情景中的表达。比如妈妈在床头给宝宝讲睡前故事,就算故事中的角色大喊大叫,妈妈也不会真的大声叫出来,而是压着声音或者干脆就是用气声来演绎的。

标准化。比如有声演播,就是要求在一定的语速范围之内,以便让看不见画面的听众能听得清、跟得上。同时音量也要在一定范围之内,既要保证听众听得见,也不能音大声而炸麦。

以上这三种情况或多或少都要求我们不能百分之一百的进入角色成为角色,必须留出一定的自主意识,并为了达到某些要求而适当剥离出一些元素,甚至这些元素还要向着和角色相反的方向迈进。

那么所有的表演都必须有一定剥离么?我认为不是的。 因为以上的情况收到的外部影响都比较大。 而一些外部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的,就可以不必如此。 这在影视作品中比较多见,甚至一些由于过于投入角色而已至于在表达上不能完美的方面,都有其他技术手段来辅助。比如运镜、字幕、打光、宽容度高指向性强的麦克风。这些都可以使得演员可以更少顾及其他,反而更多的投入角色。

可以说,越写实,那么表达和表演就越容易趋于一致。

空儿的思考:演员的我与角色的我,相同与不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