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三十九期


上期回顾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三十八期
{ 长镜头和景深镜头 }

理论简介:
长镜头理论(theory of full-length-shot)亦称“段落镜头理论”。是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提出。指主张对一个场景或一场戏进行一个较长的、连续的拍摄,从而真实、完整地表现客观世界的思想。
他认为,电影的本性就是客观世界的复原,应摒弃戏剧式的按因果关系的省略手法,应完整的自然的再现现实,不割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蒙太奇运用分解组合的方法不仅破坏了客体世界的完整统一,简化、贬低了它描绘的现实,而且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导演关注的事物上。事物的客观性被导演的主观性替代,含义的复杂性被单一性替代。使观众不能处在一种自由选择、自主判断的地位,思考和评价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失去了想象余地。因此他认为,现实是多义的,只有用长镜头才能给观众提供自由选择画面的机会和权利。
理论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实的时间流程。
1945年,伴随着安德列·巴赞发表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现实主义电影开始被系统而深入的进行探讨和论述,而与现实主义相契合的拍摄方法或者说是运作方式正是长镜头,所以巴赞也被视为长镜头理论的奠基人。
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长镜头理论是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理论相对立的电影美学流派,又是一种与唯美主义、技术主义相对立的写实主义理论。其特点是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和纪录功能,强调生活的真实性,贬低情节结构和蒙太奇之类形式元素的作用。

拍摄时,影响景深的三个决定因素:
1、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2、被摄体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大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3、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相反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巴赞十分赞同景深镜头,认为镜头有以下几种好处:
①景深镜头使观众与画面的关系比其与真实生活更近,无论内容如何,景深镜头首先就在画面构成上创造了一种真实感。
②景深镜头引发观众思考,甚至要求观众参与场面调度,而蒙太奇是按照导演的意图来组织画面,观众只能观看导演的思想,导演让其看什么就看什么,自我选择与思考少。
③蒙太奇因其本身特点,所表达的事件含义十分单一,而景深由于其画面摄入内容多,有含义模糊的特点,且生活本来就是多义的,景深镜头无论是从真实性还是思考内涵上都比蒙太奇更胜一筹。
④提出了电影语言最大的特性是纪录时间与再现空间,是时空真实性的问题。
⑤除此之外,受伯格森生命哲学、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影响,关注人内心世界,因此它不仅强调时空的真实,也强调电影应该纪录心理的真实,前者使他出色总结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观念,后者使他当之无愧的成为新浪潮之父,对现代主义电影美学观影响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