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是如何产生的?
俗话说:不孝有三,不结婚不生孩子不考公务员。 曾经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孝女,考上好大学的光环在毕业后迅速淡去,不仅工作不稳定,而且找不到对象,过年的时候总要被各路亲戚口诛笔伐一番。现在我终于结婚生子了,公务员始终也考不上,无他,几千个人竞争一个岗位的考试需要极强的努力和运气,而我实在是一个懒惰的人。 曾经我也不明白,爸妈为什么总想按照他们的意志来安排我的生活。等到自己也终于做了父母,面对怀中无辜无助只能任人摆布的宝宝,我明白了,亲情不仅是支柱,有时也是束缚。 九零后的父母普遍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对于这一代人来说,只要考上好大学,就能分配一个好工作,就能过上好日子,这个逻辑是完全成立的。毕竟他们出生的时候,普通人尚且吃不饱饭,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大的带着小的,有口饭吃就能养活,只要能活下来,也不关心什么精神需求。他们成年后,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那时候大学生十分稀缺,全部都是人才,只要考上大学就能顺利跳出农门,单位管吃管住,也不需要操心什么买房的问题,所以他们认为一个大学生居然找不到工作就是你个人无能,不想结婚生孩子就是你自私,他们这样想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两代人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彼此说不通也是很正常的,代沟由此产生。 父母希望指导我们的生活,也是因为生存不易。在我们的祖先,野人这个团体中,每个人都要掌握很多复杂的生存技能,一个小野人生下来什么也不会,需要一个大人野人不厌其烦的教给他,怎么生火并保存火种,怎么结网捕鱼,哪种果子更好吃,哪种蘑菇是有毒的,尤其是面对猛兽,如何围猎进攻并尽量保全自己。可以想象在野人面临的恶劣环境下,这些生存技能的掌握是存活的关键,面对一头虎视眈眈的饿狼,一旦有个疏忽就是要命的失误。 这些复杂的生存技能一代代传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就从怎么生火变成了怎么种地,怎么读书。因为我们特殊的社会结构,几千年的封建传统都是士农工商,公务员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就变成了所有的人都应该去考公务员,这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可是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变,尤其是AI技术的发展,在未来可能对很多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人本来就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野人来到黄河流域就种植小麦,来到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来到草原就发展畜牧业,野人从来都没有拘泥于自己已经学会的技能,而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 来到现代社会,学校的专业也只不过是一种社会的分类,很多人的高考专业是在自己未成年对社会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由父母选定的,而父母的选择也不一定就适合自己。面对时代的变化,完全不需要被这些外在的标签束缚自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饿不死,一个人永远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