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歌曲翻唱之间的文化交流拓展——1986年后的乐坛

2021-11-27 12:33 作者:Mukushino  | 我要投稿

 风吹的季节,错过的爱情,说不出的爱意封锁在心底。放眼全世界你就是我的唯一,只想尽可能,紧紧抱着你。——Whiteeeen《あの頃~ジンジンバオヂュオニー~ (那些年~紧紧抱着你~)》

以“亚洲歌后”邓丽君在七八十年代风靡中日两国乃至整个亚洲乐坛为契机,中日两国之间的音乐翻唱,以及随之而来的音乐人合作、文化交流和乐坛更新也逐渐开始发展,特别是21世纪开始互联网平台催生的新音乐形式,掀起了带来的新一波歌曲翻唱和文化交流热潮。

三十年来,中日两国乐坛围绕翻唱展开的交流不断促进彼此音乐乃至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也引进了直到2021年的新材料,以专业歌手、虚拟歌手和唱见群体为三条线索,感悟邓丽君在宝丽金时期奠基的翻唱交流在多年以后的发展和回音。

专业歌手的合作与翻唱

音乐行业,最为正式化的群体无疑是专业歌手群体,他们加入音乐公司旗下,并以统一的行业化形式进行演出,两国专业歌手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了歌曲之间的互相翻唱。早期的日本歌曲翻唱锻炼了一大批中国的编曲、音乐人和歌手,对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流行歌曲创作的相对滞后。而近年中国流行歌曲的日语翻唱,则表明了中国流行歌曲的逐步发展、成熟,代表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对外辐射力。中日流行歌曲领域的这种交叉翻唱,是中日流行音乐文化双向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也是流行歌曲发展的必然轨迹。中国歌曲被日本歌手大量翻唱,也源于日本原创歌曲的相对不足。常翻唱中国歌曲的日本歌手,如中孝介、JAYWALK 组合、夏川里美等,都是日本的当红歌手。翻唱作品多产生于其歌唱事业巅峰期后的作品相对空白期,因此中国歌曲的翻唱对日本歌手而言是一条捷径,也带动了日本翻唱歌曲的创作与发展。

在专辑发行方面,曾经两度演唱动画《夏目友人帐》片尾曲的中孝介于2006年在国语圈发行首张专辑 《触动心弦》,其中的「心の陽」翻唱自王力宏《心中的日月》;2008年,中孝介出演电影《海角七号》,在 剧中一人分饰“日本人教师”及“日本当红歌手”两 个角色,并演唱了剧中插曲《各自远扬(それぞれ に)》。《海角七号》电影票房火爆,中孝介在中国的 知名度也大幅提高;2010年,中孝介多次参加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国内综艺节目,用他独特的声音 深情演绎中国流行歌曲,也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名气与地位。

中孝介国语圈首张翻唱专辑(2006)《触动心弦》

演唱会方面:日本EXILE(放浪兄弟)作为日本首屈一指的实力组合,其主唱 ATSUSHI 有着过人的唱功。他曾用中文演唱王菲的经典歌曲《我愿意》,发音清晰,情绪饱满,立刻引起了中国听众的共鸣。2011年12月9日,在EXILE(放浪兄弟)的东京演唱会上,周杰伦作为特别嘉宾,与 ATSUSHI 合作对唱了周杰伦的歌曲《说了再见》。

2011年EXILE(放浪兄弟)主唱在东京延演唱会上与周杰伦合作

同时,歌曲翻唱中同旋律二次填词的做法也创造了不少经典。王菲的歌曲《人间》是中日流行歌曲创作新模式的代表。这首歌作为王菲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最初由林夕作词、中岛美雪作曲,于1997年07月1 日发行并收录在专辑《王菲》中。其后的1998年, 这首歌曲的曲作者中岛美雪又亲自作词并演唱, 于是诞生了《人间》的日文版「清流」,收录于1998 年中岛美雪专辑「わたしの子供になりなさい」 中。《人间》与「清流」是出自同一首乐曲的中日两 首经典歌曲,也开启了中日艺术家联合创作的新模式。

影视剧原声带合作:《画心》《心战》《那些年》等诸多备受瞩目的影视歌曲及其翻唱作品都是中日词曲作者创新合作的成果。《那些年》是 2012 年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主题曲,由九把刀作词,木村充利作曲,胡夏演唱,当时曾获多个奖项并登上 2013 年 的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2015 年 9 月 28 日至 10 月1日,日本富士电视台 4夜连播日剧《即使如此 我还是喜欢你(それでも僕は君が好き)》,其中的插曲「あの頃~ジンジンバオヂュオニー」正是翻 唱自胡夏的那首《那些年》,由山下步/JIN填词,日本女子组合whiteeeen(ホワイティーン)演唱。日文版的「あの頃~ジンジンバオヂュオニー」中, 「あの顷」是“那些年”,而「ジンジンバオヂュオニー」 按照日文发音正是“紧紧抱着你”。这是翻唱向原唱的致敬,是中日音乐人联合创作的新模式,也实现了翻唱与原创的完美融合。歌曲翻唱促成了中日合璧歌曲的诞生,也是 中日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这些作品之所以深受 中日两国民众的喜爱,是因为其动听旋律与动人歌词的完美结合。如对于青春悸动与情感爱恋中文版《那些年》侧重怀旧温暖,日文版「あの頃〜 ジンジンバオヂュオニー」表达热情向上。

2015年Whiteeeen《あの頃~ジンジンバオヂュオニー~ (那些年~紧紧抱着你~)》翻唱自胡夏《那些年》

中日音乐人联合创作的原创与翻唱歌曲,曲风多样,但共同点是实现了歌词与 曲调的浑然天成,达到了原创与翻唱的完美融合, 堪称中日流行歌曲作品的经典,也代表了近年中日流行歌曲中日合璧创作的新模式。

中日两国语言不同、文化各异,而音乐无国界。翻唱歌曲作为一条连接中日两国的纽带,不 仅实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情感表达,推动了音乐 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带动了中日词曲作家的通力协作,激发了中日流行歌曲的合作与创新。

虚拟歌手的同音源翻唱

VOCALOID1标志

2000年,Yamaha开始研发VOCALOID,并于2003年3月5日至9日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国际乐器展览会公示其存在。VOCALOID一词由英语单词“vocal(歌唱)”和词缀“oid(类似的,...状的)”构成,意思是“能唱歌的东西”。 具体原理是采用一个作为音源的人的声音录入本软件并进行合成。没人会想到,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款类似调音编辑器软件的发布,会在之后的十年之内,掀起一场音乐界的革命——虚拟歌手群体,歌曲的翻唱从此有了新方式。

初音未来及其代理发行公司

克里普敦未来媒体的初音未来Vocaloid 2软件发布后,VOCALOID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她的成功导致了Vocaloid软件的普及,是VOCALOID成名的关键因素,VOCALOID圈子也逐渐开始发展。她的代表作《甩葱歌》我甚至不需要举例子,在中国大陆早已能够找到不计其数的翻唱。这首歌在于20世纪10年代以前的一两年开始爆火,随之而来的,VOCALOID对大中华地区也产生了影响。在中国大陆,使用该软件的虚拟歌姬依旧是初音ミク最为出名,同时也带动了洛天依、言和、乐正绫等一大批中国区本土虚拟歌手的产生,进而促进大中华区V圈这一全新行业的产生。同时由黒うさ2011年9月17日投稿的单曲《千本樱》曾经席卷了整个ACG界,这首歌曲几乎都会在各大漫展上出现过,尤其是2011年9月后半旬至后三年这段歌曲红遍全球的黄金时间,几乎人人都在谈论此曲,也正因为如此,该曲也多次被中国up主采用初音及洛天依填词和翻唱。

初音未来《甩葱歌》

日本虚拟歌手圈(V圈)产出歌曲基本以“温柔”和“绝望”两种为主风格,“温柔”风格的歌曲如初音未来的《Melt》《甩葱歌》歌词大多浅显易懂,以一种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方式向听者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心灵的宁静澄澈,另一类则饱含深刻的主题,包含《千本樱》等直接把创作之手伸向许多日本人讳莫如深的侵略战争时代的历史记忆,也包含一些表达对生活绝望和希望之间的挣扎的歌曲。这两种风格的歌曲在如今较为包容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中均有被翻唱过,但前者的翻唱改编远远高于后者,如此的对比悬殊大概也在于中日两国新一代面对的时代背景不同,进而分化为中国青年更加积极的发展心态和日本青年更加迷惘的绝望心态。但总而言之,两国虚拟歌手界在创作上,年轻一代在面对共同的青春问题时,包括人际压力以及对于社会规则的不适应时,有效达成了共情。

初音未来《Melt》和《千本樱》封面

Vocaloid合成的虚拟歌手的歌声,带有让人耳目一新的独特的电子音,同时歌曲中多处极限高音及一些真人难以企及的音速,让虚拟歌手的乐曲更加无可替代。同时虚拟歌者的声音有很强的可塑性,参数多达几十种,且由于虚拟歌手的歌词调试以 音节为单位,语言不再成为同一个歌手多语言翻唱歌曲的限制,这样的制作过程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可以大量二次创作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虚拟歌手。也正因为虚拟歌手这种开放性的创作特点,VOCALOID这样的声音合成软件给所有创作者提供了低门槛创作平台。由此发展起来的Crypton Future、YAMAHA Corporation、上海禾念和上海望乘等音源库代理发行公司逐渐开始通过文案创作、广告宣传、游戏和影视剧作品发行等支持宣传手段逐渐统一化不同音源库的歌手形象,并逐步形成类似管理真人歌手的营销公司,并重复20世纪80年代宝丽金公司的步伐,通过国际推广,鼓励各国p主进行二次创作,让虚拟歌手再度像从前的邓丽君般火遍东亚。某种程度上,虽然音乐形态完全不同,但是在商业模式上,21世纪一十年代大火的V圈身上,意外地刻着当年宝丽金时代邓丽君的回音。

唱见(歌ってみた)的翻唱及借鉴

Nico Nico动画和Bilibili网站徽标这两家网站是日本和中国唱见活跃的网站

互联网平台不仅仅给虚拟歌手提供了一个供他们自由创作和发声的门槛更低、包容性更大的“云上乐坛”,这样的平台同样也给很多素人出身的网友提供了很多的创作机会,进而催生出了“唱见”群体。唱见歌手是指在视频网站投稿翻唱作品的业余歌手。唱见是从翻唱投稿标题中“歌ってみた(试着唱了一下)”衍伸出来的对投稿作者的昵称。在唱見群体中,很多仅仅是有对歌唱的纯粹热爱,想要向所有人分享音乐制作带来的快乐,随性地在互联网平台上投稿,在没有演艺公司的有意营销和资金的加持之下,以最简单的方式“无料”传递自己的热爱。

主要活跃于日本视频网站Nico Nico的唱见群体,多被人们称呼为“歌い手”,这些人获得大量fans支持,相当一部分人水平甚至高过专业歌手。

部分早期中国唱见代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本土化的弹幕视频平台Bilibili建立,并逐渐发展成为Z世代视频社区以后,“唱见”这个词开始传入中国。最早的一批中国唱见们很多都是听日本唱见的歌才有成为唱见的想法的,早期的Bilibili日本文化浓厚,而且那时候中v和原创还没发展起来,所以中国的唱见一般都翻唱的是日语曲子。那个时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up主如:小缘、茶理理理子、哦漏QAQ、Yukiri、猫大可、凯玟桑、祈Inory等多数具有日语功底,以直接翻唱日语原声带的方式进行日语歌曲的传播,亦或者是将日语歌曲不变旋律,仅二次填词用中文翻唱;近年来随着哔哩哔哩知名度上升,两国唱见以中日语合唱同一首歌的方式也出现。在这种环境下出现的唱见歌曲新潮前卫,在融合pop、电音、咏叹调、古风和摇滚等多种复合艺术的前提下不断融合创新,令人惊艳的同时也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

在翻唱中,填词上以2021年Ado《踊》的中日翻唱为例,中国版在翻译时应用中文更习惯的口语,并强化“被压抑”这一主题,凸显出中国唱见目前在歌词翻译和思想方面的提升。另外日本唱见圈也有采用 “我在开车但我不仅仅在开车”的低俗方式宣扬高格局主题,中文翻译填词时会淡化这种色彩。造成这种曲风文化变化的原因,除了由于中日不同社会心态外,日本唱见圈的发展进路模式不同于行业黏性较高的中国唱见圈,很多曲风制作正式且有深度的唱见最终会朝着商业化主流路线出道,高端主题歌曲会自然从唱见圈流失。在翻唱中,两国曲风普遍体现出的区别基本是中国版曲风普遍偏慢,适应中文长度比日语短的特点。秉持翻唱和原创相结合的原则,中日的唱见圈翻唱交流也在年轻一代的努力下越办越好。

2021年Ado《踊》日语原唱和中文翻唱对比

现代翻唱技术出现并不断发展,能够给中日两国的音乐文化交流和发展带来许多好处。其一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歌曲扩散速度比以前快得多,在国际化的背景下,翻唱音乐能更快地产生并传播,随之也能够更好促进两国音乐交流。其二是文化在传播、变异的同时也会交流融合,两国用不同风格、不同语言翻唱歌曲,必然产生许多不同与相同之处。在两国特定群体的交流中遇到共鸣之处还能够有效达成共情,使中日自身音乐文化和民族文化产生单独发展没办法产生的效果。其三是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方式变多了,文化本身的内容也变得更多更丰富了,同时音乐文化包容性也变得更强,包括V圈文化和唱见文化,创作门槛降低,有利于形成文化圈并且为文化交流注入新风。古典主义和下代主义融合,民间高手辈出,年轻一代并未停止思考,反而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反思,然后形成更多艺术,形成新的文化传播热潮。

现代翻唱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受全球化市场和国际资本的某些阴暗面操控,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一是自身音乐水平不高,借技术浑水摸鱼者有之,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讲话自带电音”的效果。其二是借现代音像技术搞无论是不良内容还是政治问题上的擦边球的也有,但这种创作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以及由于作品争议引起的“引战”等不好的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促进了大众文化心态的成熟,大家在MV中有危险动作时会诙谐地打出“人类是做不到那种事的”等弹幕,对于好的文化产品,人们会自发拥护,而对于质量粗劣或者触及底线的文化产品,人们会自发掀起声讨和抵制。大众面对文化产品的不断产生时,成为了理智的评委,这样的心态也变得更好。其三是歌曲在资本的不断商业化催化下,可能出现歌曲风格扁平化,平凡的广告营销歌会变得更多。其四是在一些曲风大火的时候,受从众大潮的影响,歌曲风格可能有趋同化的隐忧。

 

最后,请允许我以《那些年~紧紧抱着你~》这首歌曲结尾,在柔和的旋律之中结束歌曲翻唱之间的文化交流之旅。

风吹的季节,错过的爱情,说不出的爱意封锁在心底。放眼全世界你就是我的唯一,只想尽可能,紧紧抱着你。——Whiteeeen《あの頃~ジンジンバオヂュオニー~ (那些年~紧紧抱着你~)》

歌曲翻唱这个美好而奇妙的过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风吹之间,感受到清新和美好。

HitsuJi.

后记:本文部分内容源自网络引用和本人对其他人的访谈,并非全部原创。同时受专业知识和个人了解所限,其中一些部分的介绍可能会有缺漏或偏颇,还请uu们在评论区不吝指点和讨论(笑)。写这么长的文字,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所有能够读到这里的人了解大众文化所起的作用,以及文化传播中的接受与变异。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做到这一点,那真的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笑)


歌曲翻唱之间的文化交流拓展——1986年后的乐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