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 “二哥” 沈从文


一九〇二~一九二三
湘西凤凰,你可曾听过这个地方?因为一个作家而变得格外有名,很多游客慕名前往,就是为了一睹他笔下的凤凰——远离城市的喧嚣,宛如世外桃源;淳朴的风土人情,纯净得令人窒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山山水水,仿佛都是另一个世界里的。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出身行伍世家,祖上原是清朝的湘军,家中兄妹五人,排行第三,有四个夭亡的姊妹。沈从文稍大一些,便上了私塾,后又进了新式小学,在他短暂的求学生涯中,并不觉得上学有多大的乐趣,反而是逃学成了他这一时期的最爱。逃学时,他就到处去玩,去看,什么绞绳子、织竹簟、做香、做豆腐、染布、宰牛……他都看的津津有味。沈从文说,我读了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了一本大书。沈从文上学到高小时,因为战乱,地方上突然出现了很多军事学校,报考入校后就可得一份口粮。因此,沈从文也便进了这军事学校,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十四岁的沈从文,离开家中的亲人,随军开拔,浪迹于湘黔川边境。他所在的部队,无仗可打,所到之处,无非驻扎,清乡安民。这一时期,沈从文看到最多的就是杀人,有罪的被杀,无罪的也被杀,杀人成了当时驻军的乐趣。沈从文说,我们部队到那地方除了杀人似乎无事可作。许多当地人因为“违法”,或为了完成某项清乡指标而被无辜杀害。幸而沈从文能识字和写字,并未参与杀人,而是成了部队的秘书,写些布告、文案,记些枪械、会议。诚然如此,他也目睹了无数的杀人场面。部队上的人大多是野蛮和粗鲁的,不过也有例外,一个姓文的秘书和一个自诩为王守仁曾国藩的统帅,前者让沈从文爱上书和阅读,后者让沈从文改变了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在种种机缘下,在他离开那地方的最后一年,他已是当地报纸的编辑和校对了。这都得益于统帅对他的赏识和鼓励,并资助他路费去北京上学。沈从文在过了“五年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认识了中国一小角隅的好坏人事”后,他决定跟自己过去的人生决裂,他痴想了四天,得出这样的结论:“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被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
一九二四~一九四八
在北京,二十岁的沈从文意识到上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报考了多所大学,皆不被录取;被中法大学录取,却因拿不出宿膳费而作罢,只得一边在北大旁听,一边开始练习写作。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晨报副刊》因人事变动终于发表了沈从文以别名邮寄去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沈从文也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他初到北京,穷困潦倒,只得和同乡“慢慢的一同商量个活着的道理”。如今,他拿起了笔,找到了“活着的道理”,便全然热情地投身其中。在这期间,他同郁达夫、徐志摩、张采真、杨振声、林宰平、胡也频、丁玲……相识相熟。
一九二八年,沈从文前往上海,经徐志摩引荐,胡适之邀,担任吴淞中国公学大学讲师。沈从文所讲授的“新文学研究和小说习作”是一门选修课,课时并不多,却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其中,一个女学生叫张兆和,她懵懵懂懂地上了沈从文半年的课,新学期一开学,却意外地收到了老师的情书。张兆和是教育家张冀牖的三女儿,家中四个女儿都非常的优秀和独立,后来被称作“张氏四姐妹”。大学期间,张兆和隔三岔五就会收到追求者的情书,所以当她收到沈从文情书的时候并被未感到惊慌失措,她像对待其他追求者一样把沈从文晾在了一边。沈从文并不甘心,也许从他看见张兆和的第一面起,他就笃定了这个女子是自己的太太,所以他的第一封情书石沉大海后,他就把情书当成了向张兆和宣爱的武器,一封封的寄出,一封封的碰壁。直到三年后,“沈二哥”和“三姐”才在北平喜结连理。
沈从文是一个精神过于紧张和敏感的人,但沈从文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体力健康与性情善良“的张兆和,让他的生活和精神保持在一种愉快和常态之中,从而得以使他释放他的精力和天赋。写作,教书,编辑,三种工作在他的生命中并行。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四九年,沈从文共出版了四十七个集子,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都写于这一时期。沈从文离开吴淞中国公学后,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担任讲师和教授。两种工作之余,他还参与编辑了《中小学教科书》《大公报》《益世报》等书刊。
虽然这一时期,战火不断,时局动荡,但对于沈从文个人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充沛最精彩的阶段。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文学上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一九四九~一九八八
一九四九年,沈从文的精神和敏感已进入“病态”的程度,这种“病态”的恐惧害得他非“自杀”不可,沈从文用剃刀划破颈子和手腕,被来访的张兆和的堂弟张中和及时发现,并送往医院,才避免悲剧发生。病愈之后,他放下了笔、离开了书桌、也离开了讲台,成为了历史博物馆的一名文物研究员。那时候,他认为:我的文学已经老去。
文革期间,沈从文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要求写检查和交代:历史罪过和新的罪过,并经历了多次批斗和抄家。下放湖北五七干校期间,沈从文拖着年近七十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身子前去报道,却被告知榜上无名,后来被安排看守菜园,幸好张兆和的挖沙子组就在五六里外,可抽空徒步走十多里来看看他。之后,沈从文又多次迁徙,住在不同潮湿漏雨的房子里,沈从文靠着跟张兆和的通信和相隔一段时间的看望,以及忍受着心脏痛、高血压、昏厥、关节炎……的折磨挨过了两年多的干校生活。“三姐”是“沈二哥”心中的“甜酒”。
改革开放后,沈从文的文学价值被重新评估和发现,一时间,旧作纷纷再版。一九八〇年,沈从文更是受邀前往美国讲学,第一场演讲在哥伦比亚大学,宣传海报称他为“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在世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没有老去,而是被冻结了很长时间,随着春天的来临,他的作品也被解冻。直到今天,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依然受到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喜爱,他笔下的湘西凤凰,已成为无数读者憧憬的乐土。

后记
去年年末,我写了一篇《“二哥”沈从文》,这是我阅读沈从文十五年来,第一篇关于沈从文的文字,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把沈从文的一生介绍了一下。沈从文,我读了这么久,写起来还是力不从心,还是无法写出一篇酣畅淋漓的文字。
这也是我近四年的工作中写得最满意的一篇文字,因为工作中的文字、文案和方案,只会让一个炽热的写作者沦为干瘪的乞讨者,文字不再有活力,理想不再有希望,生活不再有动力。此文过后,我想,管他什么三七二十一,写就完了。当然,现在还没有开始写,什么时候能开始,我也不知道。
如今,我心态比较平和,不再为难自己,能写就写,不能写就拉倒;写得好高兴,写不好也高兴。人生,其实很短,开心就好;生活,不要为难自己,更不要为难别人。
作者介绍
白江峰,字乐文,号棠梨先生,笔名晓白。1989年生于河北武安,2005年开始写作,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