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世界500强中的比亚迪:默默布局低碳新能源全产业链27年

七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炉,在传统汽车销售淡季比亚迪以同比增长183.1%、月销162530辆的表现一骑绝尘,跑步前进了财富世界500强,这是继比亚迪宣布停售燃油车举措后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根据汽车行业调查报告资料显示,一般汽车品牌主打市场价位在10-15万之间的车型,但是比亚迪的汽车销售均价在去年就突破了15万,从品牌、口碑层面已经跻身主流品牌,而且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得益于刀片电池的安全特性和智能化功能的加持,已经成功站稳中高端汽车队列。

2022年7月份,比亚迪主打高端的汉家族销售25849辆,在汉车系单月销过两万的情况下,汉DM还实现了同比增长387.3%。而唐家族销售11788辆,其中的纯电车型唐EV同比增长305.6%,宋家族销售38697辆。刚刚发布不久的高端MPV车型腾势D9预售2个月订单已经突破3万台,重新定义高端MPV市场。从数据中能看出比亚迪在中高端汽车的地位相当稳固而且仍然保持高增长态势。

在中国汽车产业一向被合资和外资占据大半份额,但是一家源于中国本土的品牌却突出重围,比亚迪缘何能够成功,借鉴手机相机行业的历史可以发现端倪。曾经数码相机是消费电子的重要品类,却因为带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而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打败相机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的智能手机。类似智能手机曾经走过的路线,新能源汽车在悄然崛起,渗透率逐年上升,并伴随着电气化、智能化而在乘坐和驾驶体验方面远超传统汽车,其成功的根源在于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比亚迪作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新星崭露头角,出乎意料的是,比亚迪在27年前竟然是以电池起家,现在的比亚迪不仅有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的电机、电池、电控配套产业,还涉足太阳能、轨道交通、电子和半导体等多个新兴行业,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也高达4.04万人,俨然一个巨型航母公司的雏形。


翻开比亚迪的企业发展史,可以发现它的成功绝非偶然。从电池业务创立后短短几年,就因为技术和战略执行力而得到多家跨国企业的认可,成为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头部玩家,同时比亚迪在这个过程中自主研发了电池生产流水线,为后来的高度自动化制造工厂打下厚实基础。
2001年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通过,比亚迪察觉其中的历史机遇:可以借此机会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换道超车抢占行业制高点,同时让中国能源需求中的石油依赖比重降低,而且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共识,发展新能源汽车符合全球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战略执行力强的比亚迪迅速布局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仅短短两年时间,于2003年就率先研发并在车展展出了比亚迪ET等多款新能源电动车。不仅如此,2008年国家电动车准入规则刚刚出台,比亚迪又迅速发布量产比亚迪F3DM双模混动新能源电动车,还推出了超前设计的搭载太阳能的F3DM 低碳版新能源汽车。
随着碳减排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油价的上涨,欧美发达国家都在全面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北欧国家荷兰、瑞典的新能源渗透率超过60%,挪威甚至高达90%渗透率,中国6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27.4%,在行业迎来更大变革的节点,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e平台3.0、iTAC技术一系列专门为新能源而研发的前沿技术,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成本、构架等一系列技术难点,让高端汽车的体验价位实现平民化,秦、宋的脱销就说明了市场的需求。
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赛中,比亚迪又瞄准了汽车智能化,毕竟新能源汽车发展智能化更具有先天优势,先后与国内外知名汽车自动化龙头公司地平线、英伟达(NVIDIA)、Momenta等达成合作,共同研发智能化汽车构架标准平台。
比亚迪在国际化脚步上也未曾停歇,仅商用车就实现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及地区,包括欧洲20多个国家,其中不乏老牌汽车工业强国如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在国际化进程中,比亚迪还与戴姆勒、丰田、Nuro、壳牌等强强联手合作,在合作中分享自己的技术平台和先进理念。

比亚迪新能源战略的成功,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上市汽车公司,离不开技术研发导向,国际化战略和强大的战略执行能力,在笔者个人看来,根源还在于比亚迪的企业文化建设,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汉字标识、秦唐宋汉元车系的品牌建设、集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汽车设计元素,无不体现比亚迪的自信,扎根于中国,面向世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