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想法
写在正文之前: {以下内容绝对主观,内容绝对敏感,承担一切舆论和批判,支持观点的阐发。在您阅读我所写内容时,我希望您保持自我思考,看到看不下去的地方直接划走。全文很长,4000多字。} 首先,为什么要写下这些内容,当一些思考在你脑海中反反复复挥之不去时,我认为有必要将它记录下来。不是为了得到多少人的认可,只是觉得有必要给自己长久以来的思考一个交代。在正文以前,我想阐释一下我总结的几个观点:1.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相对的是非。2.具有选择性和层次性的感同身受。3.拒绝将自我处于弱势地位的无病呻吟。4.表征隐盖了真正的问题。 是个思潮落幕的时代,请原谅我的绝对。如今思潮导向的引领者毫无疑问是矛盾与舆论。{对立}{偏执}{对错}这些极端化的词正逐渐创造风向口。敏感的话题是它们发酵的温床。我想先问下各位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辩论这个词?我认识几个玩辩论的朋友,我也看过很多场精彩的辩论赛,我有一个非常喜欢的辩论手叫席瑞。当我作为一个懵懂无知的旁观者,去随着正方反方思考,驳斥,反思时,看到最后,我会觉得他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我相信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另类,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是常态,辩论的常态。辩论不就是这样吗,没有绝对的错对,你能感受到思潮的碰撞,感受到情感的交织。可,现在的时代,辩论,还适合吗? 看来,现在的风向,更多的是对与错,而不是讨论对与错。我不说嫉恶如仇不好,我也不说非黑即白就是错的,但是,我敢说99.9%的问题和事情都不能用对错来概括。包括我接下来会反复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性别][自私][公平][伪饰]。我想在这,先谈一个名词叫做{自我意识}。我不能够给它一个明确的色彩标识,但我认为没有人可以不具有自我意识。当然,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是自我意识者,包括我。但是,我要把它和另外一个词区分开来,叫{自爱}。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在自爱,几乎没有。如何定义这两个词的区别?自爱,您可以在这里问一下自己,您到底有没有真正爱过自己,做到没有伤害过自己一分一毫。很多人都具有自我意识,却很少做到过真正的自爱,因为自我意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层面。当你站在自己的角度产生自我意识,你就很难从另一个角度再去对自我产生辩驳,这就是矛盾的产生。因为你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假想敌,一个站在你对立面的辩论手。在这场自我意识的辩论赛上,你没办法完全作为一个旁观者从两方面去看待一个观点,更多时候,你做的只是去维护自己的自我意识,而去反驳你的假想敌。你疯狂到偏执地想去论证自己的正确,你想要赢得这场辩论赛,得到自我意识的掌控权。可你忘记了,辩论赛从来没有真正的输赢。此时的你,抛弃了作为观众的客观,处于一个绝对主观的状态下,你不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因为你知道你不可能帮助对手来批驳自己。所以,就有了主观意义上的对错之分。所以,当你看到{xx是对的/错的}的标题时,你要知道,这是主观的角度。但是你很多时候会选择认同或反对,因为你有自我意识,你不想做一个客观的机器,你选择进行感受和共情,于是,就有了{舆论}。你又将自己处于了辩论中,你选择了正方或者反方。可你真的需要这么做吗?你需要特意去维护你的自我意识吗?我给出的答案是不需要。你的自我意识不会随着你的旁观而消失,在人生中的很多时候,你不需要去成为一个辩论手,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相对的是非。立场不同,就导致了过程的不同,推演出不同的观点。将自我处于辩驳中,是一种自我焦虑和精神内耗,你得不到你满意的对错答案,在评论区,在互联网中,你寻找跟你同阵营的辩论者,试图获得一种满足感,让你认为自己就像苏格拉底找到了真理,可一旦你找到了对方阵营的人,你又会因为自我意识的驱使陷入内耗,这又哪里是自爱呢?在众人眼里,多数代表真理,而在你的眼里,有对立者,就是对真理的亵渎。这个时候,你将自己神化,你认为反对自己的都是愚者,而你却不知自己成为了自我意识的奴隶,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这是无意义的矛盾,也是莫须有的矛盾。它不同于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碰撞,不是对于真理的诉求,而是对另类的肃清。所以我说为什么现在的风向,更多的是对与错,而不是讨论对与错。这也是我阐述的第二个观点的一部分,我把这种现象叫做选择性的感同身受。这是一种{站边},它和我的第一个总观点有互溶的地方,即{主观认可}。这也就是你作为旁人观看辩论赛时与选手产生的观点重合。但是很抱歉,你的这种站边注定不可能获取真理,因为你有{主观意识},舆论的风向随时会变,你无法确定你的自我意识是否永远会与舆论的趋向所一致,你无法甄别你所认为的真理是否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而一旦你的真理与其他人的想法违背,产生分歧,你有两个选择,是坚持到底还是选择站另外一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观看辩论赛的时候会最后觉得两边说的都有道理,因为我们在持续的被舆论所影响自己的主观意识,我们在不断的选择站边,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墙头草的行为,但是你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感同身受是有选择性的。说到感同身受,我能想到最有力的例子,但同时他也是最敏感的一个话题,那就是性别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他最能说明什么叫做有选择性和层次性,因为从你出生开始,你就选择了站边,你就选择了与你的性别产生共鸣,产生感同身受。所以至少很多情况之下,你无法站在另外一边的角度来对你进行自我反思,这就是为什么当这类话题达到一个极端的时候,就会产生{性别对立},不管是{女性权益}还是{性别觉醒},又或是{男女平等},还是{男子主义},我认为这些话题的根源都来自于感同身受的选择性。正像我前文说的那样,因为我是个男性,所以我很大程度上我只能站在男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在我写这篇文章内容之中,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完完全全从女性的角度来对这些问题产生一个客观的思考,所以我写在文章最前面,我说我的内容是绝对主观的,并且支持各种观点的抒发。所以我一直很反对,一个男性经常为女性发声,或者是一个女性经常为男性发声,因为你做不到完全的感同身受,你所认为的理解和包容是你站在你的角度上去推演对方的角色,你没有办法真正去了解你对面的那一个群体,他所经历过的事情,他所遇到人,他经历过的苦与悲,喜和乐,你不能完全了解ta需要的是什么,而你自我感动,冠冕堂皇所说的那些话,实则是一种矫情,他并不能真正去安慰另一方的人,而只会主观强迫和你相同性别的人来对你进行感同身受,而这种强迫性的选择,却大多时候不能得到另一方的支持,对另一方也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凝视与报复,自我和伪装带来的只会是性别的更加对立,带来的是刻板印象的加剧,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怎么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我作为一个男生,我就必须要求女生来了解我的痛,我作为一个女性,我就必须要让所有的男性都能体会到我的感受,这不是一种解决方式,这是一种复仇,这是一种自我压力的开解,而这种压力开解的方式则把痛都给了对方身上,这是一种病态。我想呼吁的方式是什么?是我作为一个男性,我要从一个男性的视角来讲述自我的故事,从而让女性能来体会我,是我作为一个女性,我多从女性的口吻来讲女性故事,来真正呼吁社会的人来帮助我们这一个群体,能来真正的关心我们,而不是要让所有的男性都来受到我的痛,我要让社会明白有一种力量叫做自我表达,自我阐述,他同样能获得所有人的尊重。性别对立,它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让性别产生对立,这才是真正的问题。然后我接着想说一下,关于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叫做{性别觉醒}前文我说过我身为男性,我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完全代表女性来发表观点,所以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词。我认为真正的女权,与{女拳}相违背,它是一种意识的觉醒,而不是自卑。既然我们选择了给予女性有区别于男性的权利,那我们就不应该将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来进行无病呻吟。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们首先要自强,要自爱,要清楚明白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只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做出真正的行动,不去意识到这个社会是在慢慢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慢慢的走向一种相对的平等的状态。如果我们的思想不随着我们的行为向前,那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终究有一天会背道而驰。就拿我们男性来说,我一直所认为的一个真理就是男人还是要靠真本事。这是对于反方观点最好的辩驳。觉醒这个词从来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在60年代,在80年代,在90年代,直到现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想浪潮,每个时代都在有人觉醒,而这种觉醒或许是正确的,或许是错误的,但是正如我所说的,没有绝对对错,只有相对的是非,所以一家之言从来不能代表什么,它只能代表一种主观,代表一种自我意识。你可以选择接受,可以选择认同,可以选择反对,但是自爱的最好方式就是进行选择,在不了解不关注的情况下,没必要进行无意义的批判。而最后我要讲的一个话题是一个关于外表和内容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会进行一个包装,不管是把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外貌还是个性进行一个包装,进行一伪饰,这你可以把它理解是一种保护意识,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人与人交往的手段,但是我认为这种表征隐藏了真正的问题。我一直很不推崇的一个词语就是{女士优先},我认为它是一种无意义的补偿,它在隐藏对于女性真正缺少的,该补偿的那一部分,我想对那些说“女性是弱势,给点补偿怎么的”人说一句,你看到什么时候真正补偿的地方是在体现女性的弱势?我进个门,帮女性先开门,来体现一下我的绅士风度,难道女性是真的没有力量去推动那扇门了吗?我认为这种补偿是一种外貌补偿,他没有真正补偿女性该得到的,我想说女士优先这个词,它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存在于绝大部分人的意识中,却没有看出来他所隐藏的是对于真正问题的置之不理。你在潜意识中觉得这种想法是合理的,但是你仔细问问自己,他合理的地方在哪?你的主观上产生了自我意识,跟你说这是对的,可当你脱离了主观,从旁观的角度来看,你就并不能给{女士优先}这个词套上一个绝对正确的光环。我们之所以常常认为女士优先是正确的,是因为我们不经意间把女性放在了一个弱势的地方,我们会认为给弱势的人提供一种帮助是一种正确的行为,可是你没有想过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歧视。对方性别的弱势从来不需要我们去给ta进行定义,需要的是我们作为男性或者我们作为女性,我们要让自己做到自强,我们要自己抛弃掉我们是弱势的观念,我们要做到自爱,做到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就不能让自己处于一个弱势地位,我们要做到精神上的富足。我们的思维方式究竟是理性还是感性,它是一种特质,它从来不是用来定义我们是弱势或者我们是强势。有些时候我们自认为的弱势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自己建构出来的,给自己的一个枷锁,做的一个囚笼,然后在无关痛痒的一些地方给自己提供一些所谓对于弱势的补偿。请跳出这个囚笼,这不是一种自爱,这是一种对于真正问题的纵容。所以为什么我不提倡说女士优先,因为每次你多为女士开一次门,为她拎一次包,你就会自诩自己绅士风度一次,你就会渐渐淡忘对方真正需要的帮助是什么,真正需要的补偿是什么。这就是我的第四个观点:表征隐盖了真正的问题。用相同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内卷}这个话题也是如此,当话题全都聚焦在这个名词上,却真的很少有人去关注到底应该怎么解决,那个人说社会都在卷,那个人说自己老板也在卷,那我也深陷卷其中,但他不说怎么解决。如果社会观念不先改变,体制不先改变,那内卷永远会成为一个表观问题,它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保护伞,保护那真正的隐患,保护那真正的问题所在,而没有人敢去捅破这一个假问题。真正的问题在哪?在于分配体制,如果我告诉你内卷是个假问题,那我就不需要去劝各位放弃内卷,我只需要找到一个体制内的人,让他去改变这个分配体制从而让大家不去卷,而现在,问题却出在蛋糕在做大,但利用的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吸收,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分配到一定的资源,哪怕你分的少,你也能在这个社会上享有保障,这才是社会的前进之路。我不渴望得到大家对于我的任何一个观点的认可,正如我所说,我只是把我想到的记录下来,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