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Ho-229飞翼轰炸机


二战德国的Ho 229(Gotha Go 229),被称为隐身机的鼻祖,它的诞生是应戈林1943年提出的3x1000轻型喷气式轰炸机项目,指标为:可以以1000公里/时的速度携带1000千克炸弹飞行1000公里,该机由霍顿兄弟设计,Gothaer Waggonfabrik生产。它是所有方案中最接近指标的。
霍顿兄弟自30年代就在研究飞翼滑翔机,那时德国由于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生产高性能军机,就资助了滑翔机俱乐部以求保持研发能力。霍顿兄弟研究认为飞翼布局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气动面,减少飞行阻力。基于这种设计思路他们研发了霍顿H.IV飞翼滑翔机。

霍顿兄弟得到轻型喷气式轰炸机的指标后,认为要使用油耗极高的涡喷发动机满足航程指标,就得用飞翼布局,项目名H.IX。航空部批准项目并要求飞机内置2门30毫米航炮兼顾战斗机用途。H.IX的内部采用焊接钢管制造,而翼梁是木制;机翼由两块薄的碳浸渍胶合板制成,胶合板用木炭和木屑混合物粘合在一起。第二翼梁连接副翼,机体有7G载荷系数和1.8倍安全评级;总的为12.6G极限荷载。机翼的弦长/厚度比从翼根的15%到翼尖为8%。


该机使用前三点起落架,前2架原型机的前轮使用亨克尔He 177轰炸机的尾轮;第三架原型机使用新起落架,但用了He 177A主起落架的轮辋。飞机带有减速伞和弹射座椅,飞行员着西格博士设计的增压服。原计划使用宝马003涡喷发动机,但因进度问题更换为Me 262的Jumo 004。

该机通过副翼和扰流板控制飞行,偏航时先动外侧小扰流板再动内侧大扰流板。

第一架原型机是H.IX V1,是一架固定起落架的无动力滑翔机,于1944年3月1日首飞,试飞顺利。霍顿兄弟之后增加弹射座椅,更换起落架,飞机毛重增大了,发动机进气口也重新设计了。由于机身是木制的,为了防止发动机过热损坏外壳,在发动机上增加风冷管道。
第二架原型机H.IX V2于1944年12月出厂,换装Jumo 004发动机,1945年2月2日在奥拉宁堡首飞,随后的所有试飞和开发工作均由Gothaer Waggonfabrik完成。1945年2月2日至18日又进行了两次试飞,另一个试飞员是海因茨·谢德豪尔。据说试飞中该机除了中度横向不稳以外,其他飞行性能良好。甚至有报道称该机和Me 262进行了模拟战斗,表现优于对手。
1945年2月18日的第三次试飞中,试飞员齐勒驾驶飞机升空约45分钟后,在800米高度上发动机起火坠毁。虽然试飞遭挫折,但由于战事紧迫,1945年3月12日,Ho 229被划入廉价飞机的紧急战斗机计划,V3比V1、V2更大,换装JUMO 004C发动机,比JUMO 004B推力大10%;翼根安装2门Mk 108 30毫米航炮。V4和V5夜间战斗机、V6武器测试机和V7双座教练机也展开研制。A-0(V6的简化生产型)仅存于计划。
二战末期,美国捕获了Ho 229 V3,现位于马里兰州休特兰的史密森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乘员: 1人
长度: 7.47米
翼展: 16.76米
高度: 2.81米
翼面积: 50.2平方米
空重: 4,600千克
负载重量: 6,912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8,100千克
动力: 2×Junkers Jumo 004B涡喷发动机,每台推力8.7千牛;后换为Junkers Jumo 004C,每台推力9.57千牛
最高时速:在12000米高度时估计为977公里/小时
升限: 估计为16,000米
爬升率:估计为22米/秒
翼载: 137.7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26
武器: 2×30毫米Mk 108航炮,R4M火箭发射器, 2×500公斤炸弹


隐身测试
1)材料测试
霍顿兄弟声称他们的胶合板木制外壳可以吸收电磁波,诺斯罗普.格鲁曼对此进行了测试:对V3的鼻锥进行了测试,椎体为单层,厚度19毫米。频率范围12到117太赫兹,波长约为10微米。测试结果是雷达信号明显减弱,测试组认为是胶水里含导电成分的原因。
2)外形测试
2008年初,诺斯罗普·格鲁曼与电视纪录片制作人迈克尔·乔根森和国家地理频道合作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以确定Ho 229是否是世界上第一架隐形机。诺斯罗普·格鲁曼制作了V3的复制机(材料也一样)并在加利福尼亚州特洪市进行多角度RCS测试,频率范围为20-50兆赫兹。结果表明其前向RCS为Bf-109的40%,被英国二战的早期预警雷达发现的距离是Bf-109的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