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咳嗽传2米:疫情再起,新冠如何通过气溶胶传播?


近期,由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已先后波及多个省份。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相比,德尔塔毒株传染得更快:即使无接触,14秒也可感染!此前,负责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的广州警方曾公布过一段监控录像:同一个餐厅内,第三代感染者黄某与第四代感染者鲁某先后走进卫生间,在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的情况下,14秒就完成了病毒传播。
另外,在扬州,违反防疫规定的“打牌阿婆”在这一周时间内足迹遍布整个扬州,在棋牌室,德尔塔毒株悄无声息的蔓延,扬州立刻成为了疫情暴风眼,而在已公布的308例病例中,“打牌阿婆”传播链上的确诊患者有147例,仅仅是直接密接确诊就高达98例。
目前主要传播的德尔塔变异毒株,由于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等特点,对防控工作提出更大挑战,而医护人员工作中、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做好自身防护,阻断新冠传播的可能呢?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新冠病毒主要的传播方式——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如何传播病毒?
爱思唯尔旗下Environmental Research期刊登载的文献(点击“阅读原文”可浏览全文)介绍,新冠病毒这类呼吸道病毒可能通过间接接触、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大飞沫、空气中的气溶胶或所有这些的组合传播。
事实上,气溶胶和飞沫被喷出后可以附着在在人体及粘膜上,往往会成为直接接触的传播源,而另一方面,气溶胶颗粒则比较特别,可以被呼吸系统吸入。在近距离接触感染者时,吸入和直接接触导致感染都是可能的,但在更广的距离范围之中,当飞沫在空气中迅速沉降形成气溶胶时,往往吸入途径的传播更为显著。
◁◁◁

带病毒的气溶胶如何产生?
气溶胶主要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对于呼吸道病毒而言,感染者喷出的飞沫或者呼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液滴都会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
研究表明,大于 5 μm 的气溶胶是可吸入的,并且可以延伸超过2米,新冠病毒往往存在于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的的液体之中,而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的液滴会形成大小从 0.2 μm 到 100 μm 的气溶胶和飞沫,是病毒传播的最佳“温床”。一般来说,这些气溶胶颗粒和液滴是通过呼吸、说话、交谈,以及咳嗽和咳嗽喷出的液体产生,从而进一步导致疾病的传播,因而即使双方没有直接接触也可能足以传播新冠。
◁◁◁
气溶胶什么时候产生最多?
一个人每天会产生各种浓度和大小的飞沫和气溶胶。空气中最小的气溶胶颗粒可能是由支气管液膜破裂或与唱歌和说话相关的喉部振动引起的,而较大的飞沫和气溶胶颗粒则是通过说话、打喷嚏和咳嗽产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说话比耳语或轻声说话会产生更多的气溶胶物质;涉及深呼吸的唱歌等活动会从下呼吸道排出更多的气溶胶颗粒和飞沫,更增加携带病毒的可能。

总体而言,呼吸、说话和唱歌产生的气溶胶 (<100 μm) 比飞沫 (>100 μm) 多约 100–1000 倍,对于呼吸道疾病而言,通过气溶胶暴露于传染源之中的可能性远大于飞沫,气溶胶是不可避免的“隐性传播者”,他的传播距离也因气体流动情况、气溶胶大小有所不同,打喷嚏时呼出的气溶胶和飞沫不论大小都可以移动到8m。目前尚不清楚需要多少传染性飞沫或气溶胶才能引起感染,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气溶胶颗粒会慢慢“沉积”或落在物体表面上,也有可能被吸入。如果这些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正好降落在敏感细胞上,例如眼睛、支气管、肺的远端,可能会进一步引起感染。
除了患者或感染者呼出的气溶胶具有传染性,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患者使用的衣物或其他物品表面,还有生活区域地板上存在含有病毒的灰尘或气溶胶颗粒会因为行走或漂浮进入空气引起传播,同时含有病毒的污染物比如体液也可以进一步气溶胶化,增加传播风险。
◁◁◁

如何消除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气溶胶中新冠病毒存在的时间,事实上新冠病毒颗粒在气溶胶内的半衰期大约在一个小时;不过也有研究发现,气溶胶环境模拟下16小时后仍然可以发现含有稳定新冠病毒的气溶胶颗粒。紫外线会大大降低病毒的稳定性,温暖气温下,病毒的传染性消失得更快,紫外线影响下新冠病毒的半衰期可以缩短到不到6分钟。
总而言之,气溶胶或飞沫中的病毒会因紫外线 (UV) 光照射、干燥、高温发生生物衰变;此外在室内空间,通风可以将将残留在空气中的气溶胶颗粒分散开减少吸入和沉降的可能。日常生活中为了减少气溶胶传播病毒的可能,需要尽可能保持通风干燥,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紫外线消毒充分杀灭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病毒。
当然了,防疫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在公共场合人流密集处,佩戴好口罩,勤洗手。面对传播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每个人的一小步是集体的一大步,遵守防疫规范,有被感可能及时上报,希望“疫情暴风眼”的事件不要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