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批判——鲜花

一
鲜花,全名鲜切花,有花、有茎而无根。
人不吃饭会死。胃切除了,靠注射液摄取营养,虽能保命,亦难久长;重度烧伤的病人,身体失去了屏障,纵便靠着抗生素能够暂时、部分地免于病菌侵袭,可是不早日找到可移植的皮肤,时日也屈指可数。
根是植物口舌,植物生存所需营养,全赖根吸收。鲜花无根,似人无胃、无口,虽能通过茎摄取少量营养,终不似根高效;鲜花有切口,似人无皮肤,病菌肆意侵入,伤其肌体。
以人比之,鲜花是实实在在的胃癌和重度烧伤患者,并且向着最后的日子,毫无疑问地迈进。人要是被如此对待,是很残酷的事情。
不是所有的逻辑都可以类比,就好比极端素食主义者为素食辩护的逻辑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人毕竟不是猪。
可是我们也无法完全否定他们的立场,屠宰场里的触目惊心的场景始终难以令人忘怀。一个立场如果无法被彻底否定,它就有生效的场景。回到花上,花虽然不是人,可是它正在变成一具尸体这件事,却是不容否认的。
因此,鲜花在满含着希望、美好的同时,也悄悄种下了危险的种子,这危险的种子,随着它的日渐和枯萎,慢慢萌生,茁壮成长。
二
心思细腻的人能捕捉到这种潜在的危险,并加以运用。电影中的经典桥段之一,就是鲜花的盛开与枯萎。盛开的时候,主人公正在经历人生的大好时光;枯萎时,主人公或经历大挫折,或行将就木。
以物喻人并不新鲜,可是鲜花的大肆盛行却是新鲜事。
小时候只偶尔在婚礼上见过鲜花(大多时候仍见不到,因为大都用的是假花),现在鲜花却随处可见。商场、餐馆、酒店自不消说,甚至自己的房间里,现下都有几簇。
如果一件事物广泛出现,那么它必定体现了某种时代精神。
首先是对外表(appearance)的关注。一件商品,在保证其功能的前提下,消费者会毫不犹豫选择他认为“好看”的;有时他甚至会放松对于功能的要求,只求“好看”;有时他会为了“好看”,甘心付出高出百分之几十甚至数倍的代价。
一个人,在保证其功能的前提下,恋爱中的男男女女会毫不犹豫选择ta认为“好看”的;有时ta甚至会放松对于功能的要求,只求“好看”;有时ta会为了“好看”,甘心付出高出百分之几十甚至数倍的代价。
商品服务于所有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外表,却只服务于眼睛。人肯为了眼睛的享受而甘愿付出代价,足见视觉于当代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个视觉统治的世界,鲜花的大规模流行忠实地展现了这个事实。
三
所有的媒介中,视觉是最容易传达信息的。
声音很抽象,大多数人分辨不出维瓦尔第和柴可夫斯基,分辨不出巴赫和肖邦,除非受过专业训练,对于常人,那些只是高高低低的排列组合而已;气味是化学的,无法通过语言表述,你可以把听到的歌分享到朋友圈,与千里之外的好友同乐,却无法向他描述你今天喝到的红豆汤有多么甘美。
视觉则不然。任何人对着一幅画,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从用色明暗、笔触、描画的对象,因为这些都是人的经验所在,是人所熟悉的。
因此,着重视觉并非道德沦丧,只是本能。
四
鲜花会衰败,视觉上认为“美”的东西也会变得“不美”,时间会把大多数装裹淘洗干净,只留下功能构件。因此,我们在对“美”的东西汲汲营营的同时,也为因“美”的消失心碎埋下了伏笔——这是鲜花对这个世界的另一重隐喻。
我认识的年长者,对于衰老都很顺从,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诧和歇斯底里。可是我很确定,和我同年龄的人,一定会对衰老做出种种过度反应,敏感异常。我们都太爱“美”的东西了。
过度清洁的环境会导致过敏,对于美的过分追求则会乱人心性,带来过分的忧惧惶恐。
从这一点看,锻炼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把美的概念泛化,并不是虚与委蛇的假意,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救赎。
愿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