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简报
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简报
《文物》 2008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5年元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为配合曲江溪水园住宅小区的工程建设,在西安南郊雁塔南路东侧清理发掘了一批古墓,其中有元代王世英墓(M11)一座,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1开口位于距现地表0.4米的耕土层下,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式双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过洞、小龛组成,坐北面南,方向180。。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长方形。长7.34、宽0.85、北端深4.3、底距现地表4.7米,坡度30。。甬道为拱洞形。宽0.85、进深0.36、高1.2米。封门位于甬道南端,用长0.29、宽0.14、厚0.04米的长方形青砖卧立砌筑。前室平面近方形,抹角,竖直壁,穹隆顶。南北长2.05、东西宽1.96、壁高1.12、底至顶高1.8米。前室四角垂直壁面上端均有生土雕刻的斗拱,斗拱上及东西两侧壁面上端中间各有一道凸岀的宽带状土梁,六道土梁贴穹隆顶壁面向上交于顶部中间位置。后室底高于前室底0.1米,平面略呈抹角长方形,竖直壁,双层穹隆顶,顶部中央有一圆形藻井。南北长2.15、东西宽1.78、壁高1.1、底至顶高1.65米,藻井径0.6、壁高0.25米。前、后室之间有过洞相连,过洞为竖直壁,平顶,东西宽0.8、进深0.49、高1.1米。后室后壁正中有一小龛,龛底高于墓室底0.2米,为拱洞形,宽0.85、进深0.5、高0.9米。前后室及甬道、过洞、小龛的壁面、顶面均修整光滑平整。此墓早年已被盗扰,盗洞位于甬道口,为圆形,径约0.6米,向下至封门上端。
后室东西并列放置木棺两具,棺板已朽蚀倒塌,棺内底部有大量草木灰。未发现骨架,可能盗墓时已将尸体移出墓外,因此葬式不清(图一)。
二 随葬器物
此墓虽经盗扰,但仅限于后室棺内,前室随葬器物基本原地摆放。现清理出随葬器物38件(套),有陶瓷器、铜钱及墓志。
1.陶俑
女骑马俑2件。大小相同。马头向前作站立状,下有束腰长方形底板,头顶鬃毛前垂,颈部鬃毛分于两侧,垂尾,下端挽十字形结。头有缰笼,口内有马衔,背有鞍,两侧圆形障泥。缰笼及前后攀带施白彩。女俑脸形丰满,眉目清秀,头戴白色圆形宽沿毡笠帽,帽顶红缨后垂,前额一缕长发,脑后两侧各下垂一至肩环髻。脚踩蹬骑于鞍上,头身侧向一边,一手屈于胸前,一手略屈于腰侧,双手握拳,中有孔,作执缰状。长31、高36.8厘米。标本M11:23,着右衽上衣及百褶裙,露足,背负红色长方体箱具,黄色系带从右肩绕至左腋下,头、身侧向左边(图二、三)。标本M11:26,身着右衽至足长袍,腰后负橘黄色包裹,白色包带束于腰间,头、身侧向右边(图四、五)。
站立俑10件。
男俑5件(M11:12、19、20、27、32)。大小、形制基本相同。面目清秀,脸较长,双腿分开,立于长方形底板上。头戴中官帽,帽顶有一小圆孔,身着方领长袖至膝长袍,颈露内衣领,长袍下摆上折缠于腰间,腰束革带两周,一周位于腰部,一周位于上腹部。下着裤,小腿处有裹腿,以带系扎。高32.8厘米。以手臂姿势不同分4种,标本M11:12,右臂下垂略弯屈,手隐于袖内,左臂上屈于肩前,握拳,中有孔(图六)。标本M11:19,手臂姿势与标本M11:12相反(图七)。标本M11:20,右臂下垂略弯屈,手隐于袖内,左臂向后弯屈,手握拳,置于腰侧,拳内有孔(图八、九)。标本M11:32,头残缺,手臂姿势与标本M11:20相反(图一O)。
女俑5件(M11:5、10、16、28、33)。立于底板上,大小基本相同。圆脸,面部丰满,眉目清秀,服饰、手姿各不相同,以头饰不同分3种。
裹巾垂髻女俑1件(M11••28)。头略仰,着男装,双腿分开。头发梳于头顶,挽一发髻,下垂于脑后,头前裹巾,巾角于头顶结成蝴蝶结。身着右衽交领长袍,外袍下摆上折缠于腰间,于腰后挽结,内袍至膝。腰束革带两周,一周于腰部,一周于上腹部。下着裤,小腿处缠裹腿,以带系扎。右手屈于腰侧,握拳,中有孔,左手略弯屈,隐手下垂。高30.4厘米(图一二、一三)。
毡笠帽女俑2件。大小相同,头戴红色圆形宽沿毡笠帽,帽顶有一环饰,上系红色后垂缨饰。额前下垂头发一缕,脑后两侧各下垂一髻环。身着右衽交领长袍,腰束带,下着裤。高29厘米。标本M11:10,两手握拳置于腹,中有孔,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作双手执物状(图一四、一五)。标本M11:33,双手隐袖,拱于胸前,左手搭置一巾(图一六、一七)。
双螺髻女俑2件。大小相同,立于六边形底板上。头发两边分梳于脑后,分别挽螺状发髻,用发卡将两螺髻固定。上着左衽交领长袖衫,衫带高束至胸,于胸前打结下垂,下着至地长裙,裙带下垂于衫外,下露足头。高28.4厘米。标本M11:5,双手拱于胸前,上置一帕,帕上一圆盒(图一一)。标本M11:16,双手隐袖拱于胸前(图一八、一九)。
马6件。短竖耳,头向前,立于束腰长方形底板上。腹下一圆孔,体内中空,分鞍马、载物马、拉车马3种。鞍马、载物马大小基本相同,拉车马较小。
鞍马1件(M11:29)昂首,额顶两缕鬃毛八字形下垂,颈部鬃毛分于两侧,垂尾下端挽十字形结。额上有白点,四蹄施白彩,口含马衔,背置鞍、垫、障泥、马磴。垫、障泥施红彩,鞍周边白彩,中间为仿皮革的土黄色,头部笼络及马身前后攀带施白彩。高29.9、长30厘米(图二〇)
载物马2件。形制、大小相同。马的姿势与鞍马同,马背两侧置有圆形白色障泥、笼络,前后攀带施白彩,背上搭载红色袋囊状包物,用索带捆绑,上遮盖黄色虎皮一张,虎皮背上有一圆孔。高29、长29.8厘米。标本M11:21,虎皮头左尾右,虎皮上捆一马扎(封面;图二一、二二)。标本M11:24,虎皮头右尾左,无马扌L(图二三)。
拉车马3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分辕马、稍马两种。垂首伸颈,额顶一缕鬃毛下垂,颈部鬃毛下垂分向两边,长尾下垂,头部有白色笼络。标本M11:7,为辕马,背部有鞍、垫,前后及腹部攀带施白彩(图二四)。高20.4、长21.8厘米。标本M11:1、4为稍马,其中M11:1高20.7、长21.6厘米(图二五)。
牛2件(M11:9、25)。形制、大小相同。昂首,略向右侧,角上弯,尾右卷,底有两圆孔,腹内中空,四蹄弯屈卧于底板上。标本M11:25,长19、高11厘米(图二六)。
羊2件(M11:2、22)。形制、大小相同。昂首,长角后卷,扁尾下垂,腹内中空,卧于长方形底座上。底座两侧饰凹线边框。标本M11:2,长15、高15.5厘米(图二七)。
猪1件(M11:11)。头抬起略向右,双目前视,耳下垂,长吻前伸,鬃毛高竖,短尾弯向右侧,卧于底座上,座及腹部中空。长15.6、高8.6厘米(图二八)。
狗1件(M11:18)0昂首伸颈,双耳下垂,有颈圈,体细长,长尾弯向左侧,屈腿弓腰,作卧姿欲起状,底座长方形,座及腹部中空。长17、高8.3厘米(图二九)。
鸡1件(M11:6)0头高扬,双目前视,翘尾,尾后端向下弯屈,立于圆形底座上。长11.3、高12.5厘米(图三0)。
龙1件(M11:17)0双目前视,翘鼻露齿,弓身翘尾,前腿直立,后腿弯屈,蹲坐于长方形底板上。长23.8、高16.8厘米(图三一)。
2.陶器
罐1件(M11:37)。口略敛,圆唇,斜直领,弧肩,圆腹,底近平,外底有圆形切割痕。口径9.7、腹径17.7、底径8.8、高13.5厘米(图三二)。
瓶2件(MU:14、35)。形制、大小相同,1件残。标本M11:14,六棱形,侈口,平沿,长颈略内孤,垂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对称耳,上模印云纹。瓶面从上至下以横向凸弦纹分为5区,上部3区内模印钱纹,腹部模印谷纹,中间为一圆形图案,内饰乳丁及卷云纹。口径4.2、腹径7.4、底径5.3、高16.2厘米(图三三)。
盏3套(M1I:13、15、40)。均由盏和托组成,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1:13,盏口微敛,圆唇,斜弧腹,圈足。内外施红彩,口沿施白彩。口径11.8、底径4.3、高5.3厘米。托为上大下小的圆筒形,外壁中部出盘形宽沿。器表施红彩,口沿施白彩。沿径6.3、盘径11.7、足径5.1、高5.8厘米。盏、托通高10.3厘米(图三四)。
剑2件(M11:31、
34)。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1:34,尖端略残,中有脊,断面菱形,有格,茎断面圆形,首为心形,中一穿。残长17.5厘米(图三五)。
伞1件(M11:30)。伞盖收拢,分两层,中空,顶有五角形饰,中间有一孔,原应装有木柄。直径4、高12.8厘米(图三六)。
轿车1件(M11:3)。车身、辕、轮分别制作。盖长方形,穹隆顶,宝珠形顶饰,前端出檐较长,四周流苏下垂。车箱三面有壁,上部为仿木竖向窗糧格。箱底刻画仿木板装饰。车箱两侧有弧形防泥板。车辕断面圆形,前后两头有龙首装饰,前辕可装于车身,之间有两小孔,可用木楔固定。车轮周边凸起,中间浮雕凸起辐条,轴中间穿一圆孔,原应用木轴连接。车长32.5、宽18.6、高25,辕长24.4,轮径13.3厘米(图三七)。
3.瓷器
罐1件(M11:36)。直口,圆沿,尖唇,斜直领,斜肩,圆弧腹,平底,圈足。领肩处有对称系耳。胎质灰白,内壁上半部与外壁施青釉,釉色泛黄,有冰裂纹。口径7、腹径10.3、底径5.7、高9.2厘米(图三八)。
碗1件(M11:39)0出土时扣于瓷罐上。敞口,圆沿,斜弧壁内收,平底,圈足。内外施青釉,釉色泛黄,有冰裂纹。内壁底部与圈足部有一圈未施釉。口径11.9、底径4、髙4.3厘米(图三九)。
4,铜钱1枚(M11:8)。为宋钱“皇宋通宝”。钱径2.5、穿径0.6厘米(图四0)。
5.石墓志1件(M11:38)0长方形,上端两角抹去,下端背后有宽4.5、深4.5厘米的凹槽。长0.99、宽0.78、厚12厘米(图四一)。上端横向隶书“元故耀州同知王公墓志铭”,正文楷书,录文如下:
元故忠勇校尉同知耀州事王公墓志铭并序儒林郎国子司业同恕撰
公王姓世英名京兆属州耀之富平人祖讳革考讳汝舟娶焦氏生三子长即公/也姓沉毅有胆略童幼不与凡儿伍既长精通/国朝语至元戊辰(1268年)由京兆宣抚司奏差擢成都省宣使时宋城未下者猶各据守/潜师袭成都猝至城下中外应绝人心恂權严侯适行省事会众谋曰事亟矣不/济师何以御敌它镇远恐不能须近者莫潼川若也且都统刘公在缓急可用欲/发兵谁可行者众莫敢应公毅然请行行省喜遣之乃夜乘虏不意从十骑突围/而出继而虏觉追及之公仅以身免比至潼川才余三骑急发兵还击,虏解围遁/去行省壮之赏金币有差越明年/皇子王安西闻公名召为王府通事甲戌(1274年)从/王入朝/上方以嘉定为忧/王荐公以孰敌情伪/诏假公节往招怀之公至侧宣/德威陈逆顺虏将赵黑子感激来降公与俱朝/上嘉之赐衣一袭授敦武校尉历武功华阴令二十八年(1291年)迁成阳令/朝廷命重巨野速儿犒军吐蕃陕西行省遣公为辅行会羌酋为乱贼杀长吏持刃胁公公神不少动正辞责之曰/朝廷厚而生宽鲫而徭为而选良牧不思报效敢尔横逆邪贼相顾曰是端人也/无庸杀还丁母忧服阕大德五年(1301年)升忠勇校尉同知耀州事化民以德守法以公/居官而民安之去则人思之俸禄入门悉分族之贫者十年(1306年)正月廿三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三葬于成宁县洪固乡先莹之次娶萧氏高陵令天禄女淑婉恭俭/仪范亲属后公十年延佑乙卵(1315年)十二月廿九日卒得寿八十有一生二男长曰良/弼从侍郎襄阳令季曰公弼陕西省宣使前六年卒女一人适韩柔立亦卒孙男/二蛮蛮靠山明年丙辰(1316年)二月十一日以萧夫人神公墓子襄阳侯来属铭不得辞/乃铭曰
临危蹈难 寇莫敢犯 忠于君兮 辞尊居卑 养志毋违 孝于亲兮 寿则匪啬 位不满德 在后昆兮 襄阳俊良 朱服铜章 治债闻兮 扰云有根 达海有源 庆斯存兮 刻铭贞石 藏之玄宅 慰明魂兮 王瓒书
三 结语
从墓志可知,M11为元代王世英与其妻萧氏的合葬墓。王世英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葬于咸宁县洪固乡先至之次,空年73岁,妻萧氏在王世英死后10年于延祐乙卯(1315年)[十二月二十九卒,享年81岁,第二年二月十一日祔于王世英墓,墓志刻于箫氏入葬时。
墓志记述王世英为陕西省'京兆府耀州富平县人,精通蒙占语,从至元四年(1268年)由京兆宣抚何奏,差擢成都省宣使起,历任安西壬府通事,敦武校尉,武功、华阴县令,忠勇校尉同知耀州事。墓志讪有至兀四年,即K世英任成都宣使那年,成都周围各抗元宋军围攻成都,成都行省严侯遣派壬世英领十名骑兵乘夜晚突出重围,去潼川刘都统处求援,解成都之围,得到严侯嘉奖的事迹。据《元史》卷七《本纪第七》记载:“(至元九年)十二月乙酉朔……辛亥,宋将咎万寿来攻成都,佥省严忠范岀战失利,退保子城,同知王世英等八人弃城遁。诏以边城失守,罪在主将,世英虽遁,与免其罪,惟遣使缚忠范至京师「'志文所记严侯,当为严忠范;世英也'彳为文献所载的王世英,但所记时间推后了5年,史实也与志文所记有所出入”忐文还为我们提供了至元卜一年(1274年)朝廷派遣王世英招抚嘉定宋军将领赵黑子投降元朝,以及至元二卜八年(1291年)朝廷命野速儿犒军吐蕃遭遇羌酋叛乱的事,文献未见记载。
此墓慕葬形制在西安地区已发掘的元S中未出现过,特别是墓室顶部具有典型的蒙古文化特点。出土的两件骑马俑,均为头戴毡帽的女子,女立俑中1件着男装,反映了蒙古族妇女性格豪放、善骑,对中原文化有一定的影响。此墓有明确纪年,为研究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在元代相互融合,以及元代陶俑艺术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执笔:王久刚
摄影: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