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大观园喻意以及元春省亲
其实大观园这个名字已经很明了了,意思就是个大舞台。舞台,就是个演戏的场所,什么都可以演出,进入大观园的人物,都有双重身份,其一是演员,即贾府中各个人物,其二是角色中人物。大观园中首场演出,就是元春省亲。
元春是妃子,暂且不论其映射人物,进入大观园中,也就是登上舞台,其扮演的角色是阿巴亥。
读者要注意,《红楼梦》中,元春所映射的不是阿巴亥,只是在省亲回到贾府,进入大观园,她扮演阿巴亥这个角色,来完成“魂回”这出大戏,这一点读者一定要弄清楚。另外,为什么要元春来扮演阿巴亥,因为元春的身份与阿巴亥相符,这一点很重要。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很多研究者对《红楼梦》中人物映射产生疑惑,容易出现混淆争议。只要读者发现大观园之用意,窥得作者巧妙用心,就会豁然开朗,疑惑尽释。
元春省亲,是作者虚构的阿巴亥魂灵省亲的精彩大戏。所以,元春进入大观园的时间必须是夜里,只有夜里,才是鬼魂出行的时刻。而昭容、彩嫔两个伴官,则是曾经告发阿巴亥的努尔哈赤两个妾,当年随阿巴亥一起殉葬,所以她们的魂灵一起回来。此二妾的名字起的妙,遗容肃穆,华衣殡葬。
首先看看这场戏的“舞台”布景:
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读者都知道,《红楼梦》中凡是“清流”“玻璃”“雪”“金”“银”“柳”“桂”“兰”“青”“绿”“羽”“绒”“毛”“毡”“毯”“麝”“獭”“蚌”“蟹”“凫”“鹭”等,都是暗喻清朝金国。以及后面的“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这些布景和诗句已经很明显,这出戏的背景是大清国朝府,也就是阿巴亥生前的家。
元春看到“蓼汀花溆”匾灯。“蓼汀”出自“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花溆”出自“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蓼汀花溆”匾灯主要取意“水国”“金塘”二词。所以元春觉得重复,去了“水国”,只留下“金塘”。这里似乎也有深意,“水国”毕竟还清澈些,“金塘”污泥浊水,对应大清国,才更恰当些。
接下来有两段交代文字,特别说明元春与宝玉二人“情同母子”,其用意,是为后面的元妃见宝玉情景做铺垫。
石牌坊上“天仙宝境“四字,对应李纨判曲,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所以元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意为阿巴亥不需要甚至十分恐惧这种令人向往,如天仙般的“镜里恩情”,还是亲情更重要。
元春与亲人见面,说不出话,只是哭泣,有些不合情理,而那些婶娘嫂子弟妹,妹妹也跟着一言不发,只管垂泪,这场面确实诡异。哭了半天,元春第一句话是:“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这已经不是合不合情理的事情了,在众人面前,把皇宫说成“见不得人的去处”,这种大逆不道,足以满门抄斩了,再傻的妃子,也不会说出这种话。元春又隔着帘子,含泪对父亲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读者细想,元妃每月可以省亲一次,贾府亲人还可以去宫里探亲两次,何至于如此生离死别一般?尤其“骨肉各方”,明明就是阴阳两隔了。
《红楼梦》的每一个细节,都必是合乎情理,怎会有如此大的疏漏?读者如果知道,书中的人物是在书中的舞台,演一场大戏,那就一切都合情合理了。因为那本身就是在演别人的事情,不过按作者的戏文表演而已。
贾政扮演的是代善等贝勒,元妃对父亲说的话,戏中就是阿巴亥质问代善等贝勒,寻常百姓家尚有天伦之乐,你们这些人为了富贵,手足相残,伦理尽失,活着有什么乐趣呢?
贾政扮演的贝勒们含泪说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是个粗蛮之人,没什么能力,实在不敢违背大汗的旨意。当初您殉葬大汗,实在是天地精华钟情于您一人,您应该感到荣幸,这种荣幸也惠及到我等大汗的子孙。况且现在的皇帝更是把先皇的事业发扬光大,我等贝勒也感到无比荣幸,这种旷世恩情,我们这些臣子肝脑涂地也不能报答其万一,除了平时尽职尽力,还要从内心祝愿吾皇万寿无疆,这也是天下百姓的大幸啊。请您不要记恨我们几个贝勒,更不要记恨大金国当今圣上,应以大局为重,不要有负先皇眷爱您的盛隆大恩啊”。
阿巴亥已看透了这帮无人性的东西,所以亦嘱“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意思是你就报国报恩享受荣华富贵吧,将来你主子会好好回报你们的。
元妃此时要见宝玉,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读到此处,如果不是深谙作者之心,就不会理解此情此景。一句话还未说完,却已经说不下去,泪如雨下。在书中贾府,姐弟久别重逢,至多是喜极而泣,怎会如此悲怆,一句话说不下去泪如雨下?这极不合情理,《红楼梦》作者绝不会赋这种小题大做无痛呻吟,有悖情理之笔墨。
宝玉的角色是阿巴亥的三个儿子。读者看到书中之戏,那就好理解了。阿巴亥当年被皇太极等人逼迫去死,何其意外!何其极速!何其无助!凶神恶煞般的四大贝勒步步紧逼,阿巴亥惊恐仓促之中,只好泣求仇人,善待自己的儿子,其心情是怎样的悲愤屈辱无奈?如今见到自己的儿子渐已长大,一句话未说完,泪如雨下。此场面既合情理,亦可谓感人至深,知道内情的读者,想必也会被打动,眼睛湿润。
接下来元妃给亭台院管赐名。
匾额:“顾恩思义”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赤子苍头”意喻:努尔哈赤子孙,一群群绿头苍蝇(暗指八旗)。“被恩荣”有反讽之意。《红楼梦》中,在大观园上演的戏,几乎都是反映大清金国之事。
“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意喻阿巴亥宁愿平淡的生活,也不想再做王妃。
“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去掉“香”“玉”,改做“怡”“快”,喻意不求富贵荣华,只求舒心快乐。“怡红院”更彻底,干脆脱离野蛮之族,走进自由快乐之所。这里特别说明,《红楼梦》主旨思想伟大到难以想象,作者已经认识到世界本没有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只有野蛮与文明的冲突。此处暂不多论,以后有专文论述。
“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蘅芜代指皇太极,“苑”谐音“怨”。
“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杏帘指清皇宫,“浣葛山庄”指阿巴亥被贬到山林里独居的木屋,意为宁愿到山庄洗衣服,也不愿再回宫廷。
大观园诗:
衔山抱水建来精,
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
芳园应锡大观名。
天上人间诸景备,说明这就是个大舞台。
接下来是贾府姐妹们写诗:
旷性怡情(贾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此诗意喻:贾府大观园上演的戏曲,令人难以置信,必须深刻体会,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意。
万象争辉(贾探春)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此诗意喻跟上面迎春的那首诗差不多:大观园戏曲妙不可言,每一处细节都暗含深意(读者在后文中自会见识其难以言表的精妙之处)。
文章造化(贾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此诗意喻:大观园建在明朝最繁盛之处,里面的山水楼台背景,却是表现千里之外、天上宫殿的事情,大观园表演的戏曲,胜过任何文章的描写。
文采风流 (贾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这首诗前文已做解释,此处略过。
凝晖钟瑞(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这首诗很有意思,喻意:大观园建在满清的西面,满清根本看不懂华夏文明,还兴高采烈地跑进中原,如同山雀飞出野谷,自己没什么文化,只好修理好竹卷,等待汉家奴才文士在上面写称颂的曲文。当然,写作的框框已经划定,无非是圣上日理万机奔波为民,民逢盛世,妃子归省之昌隆景象。那么我就用异常的构思华丽的笔墨,给你写一出省亲剧本,你(皇太极)胸无点墨,只看到外表的华丽,就连连叫好,称“睿藻仙才”。追金逐权之鞑虏,怎知华夏文化之底蕴呢?
世外仙源(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这首诗应该是写阿巴亥坟墓。喻意:你的家在哪里,肯定不在人间。你的墓地山水不错,陵宫建的也很新奇。祭奠上香时,祭洒的是金国的谷酒,当初告发你的两个妾,应该对你献媚呢。你得到恩宠,多么幸运啊,你家门口来去的,可都是宫廷的车辆啊。这首诗有点损,但想其作者乃是《红楼梦》头号刁钻善挖苦人之林黛玉,也就不奇怪了。
有凤来仪(贾宝玉)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此诗喻意:我们哥仨刚刚长大,品德就像劣质岫玉,才能成全你给老爹陪葬做凤凰。我们哥仨的畜生基因都要从身体里膨胀滴出来,个个都残忍的令人心底发凉。我们从地里冒出来,能把台阶迸裂,妨碍流水。穿帘入室,鼎里的香气会被掩没(暗喻多尔衮兄弟三人罪恶累累)。但愿不要起风,让我们白日好梦做的长久些(暗喻多尔衮兄弟三人得到应有下场)。
蘅芷清芬(贾宝玉)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此诗喻意:皇太极主使,其他贝勒帮凶,逼死阿巴亥。柔软的身体衬托三颗刚刚发芽的嫩草,颈上拖着一根绳索。另外,“软柔”两句,与“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对应,突显多尔衮兄弟的懦弱和无情。阿巴亥就这么无助、凄惨死去。谁来讲一讲这个悲惨故事,让阿巴亥的魂灵得到一些安慰呢?
怡红快绿(贾宝玉)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这首诗很重要,其中隐藏许多重要信息。先看一下诗,第一句,同是在秋天这个日长夜短的时节(不是同年),两个后宫,几乎同样的两个妃子,发生了几乎同样的两件事。第二句,清宫之妃因为被抛弃而忧虑,明宫之妃也因为失宠而无眠。第三句,一个在栏杆旁边垂下红色衣袖,一个在临死时还护着清帝的烟火,两个妃子命运如此相似。第四句,这两个人要是见了面,那么今天省亲的主人,应该知道,在遥远的对面深宫,还有一个同病相怜的人。
清宫之人,自然是阿巴亥,明宫的“婵娟”是谁呢?她就是崇祯的生母刘氏。刘氏之死,史料记载很含混:“失光宗意,被谴,薨。”民间有流传,崇祯母亲是被逼自缢而死。暂不论作者是否知道内情,或是道听途说。这首诗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立场,他既没有站在金国清朝一边,也没有站在朱氏大明一边,作者只站在天理人性一边。作者此立场,《红楼梦》书中比比皆是,即使读者粗略看一遍原文,只从其表面的男女情爱,家长里短,就能体会到。此处暂不多论。
杏帘在望(贾宝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首诗很有陶渊明《归田园居》之意味。我远离清宫里的热闹,在山林田间居住。游闲地看着大鹅跟小鹅戏水,燕雀在树上做巢育子。我的儿子快乐地生长,我也心情舒畅。我的这个小天地衣食无忧,何必为耕织之事奔忙呢(暗喻不为宫廷之事烦恼)。
这首诗是唯一明快的一首,所以元春很喜欢,称此首为冠。心情大为舒畅,又把“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接下来看戏,元春点了四出:
第一出,《豪宴》
第二出,《乞巧》
第三出,《仙缘》
第四出,《离魂》
第一出:《豪宴》是《一捧雪》中的一出。《一捧雪》讲的是,莫怀谷引荐好友汤勤给宰相严嵩之子严世蕃,汤勤却恩将仇报,挑纵严世番夺取莫怀古传家之宝“一捧雪”玉杯,导致莫怀古家败人散,而发生的悲欢离合故事。《豪宴》是第一出,讲的是严世番宴请莫怀古、汤勤。席间,严世番命歌伎表演《中山狼》,暗示观戏之人汤勤犹如戏中之狼。而这《中山狼》可谓戏中戏中戏,又暗示什么呢?应该暗示,无论戏里戏外,“中山狼”到处都有,层出不绝,以致《红楼梦》问世,清朝文字狱,有多少邀功卖友之辈?直至如今看《红楼梦》之人,其中有多少“中山狼”呢?
闲言少叙,元春点《豪宴》,自是暗示贾府中人,此处暂不点明其人,只说映射。映射之人乃四大贝勒之首,爱新觉罗代善。因为金国规矩,老子死了,其姬妾由儿子继娶。当初,努尔哈赤大儿子褚英已死,二儿子代善主持事务,阿巴亥自然把将来托与代善,并有操之过急之势,二人眉来眼去,相处甚蜜,只是这代善有些迟钝,被满腹心机的四贝勒黄台吉所挟制。努尔哈赤死时,代善毫不念及旧情,甘愿做其帮凶,逼死阿巴亥。事出突然,阿巴亥毫无回旋余地,昔日旧好这致命的背后一刀,何其毒辣!称其为“中山狼”,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出:《乞巧》是元朝折子戏《梧桐雨》第一折。《梧桐雨》讲的是杨玉环与唐明皇李隆基的所谓爱情故事,阿巴亥的命运,与杨玉环很相似,她们都被当初山盟海誓的君王所抛弃,做了牺牲品。《乞巧》这出,讲的是七夕,民间称乞巧节,唐明皇与杨玉环对天发誓,恩爱一生的情景。需要说明一点,《红楼梦》批注称《乞巧》源自《长生殿》,因《长生殿》就是改编于《梧桐雨》与《长恨歌》,《红楼梦》面世时,正是《长生殿》红极之时,所以《红楼梦》批书者都用了《长生殿》,可是《长生殿》戏目中并没有《乞巧》。
元春点《乞巧》,意喻讽刺宫廷所谓爱情的虚伪。
第三出:《仙缘》讲的是黄粱一梦的故事,这个故事不用过多解释,大家都知道。这个梦很长,虽有些波折,但结果很美,可惜突然醒了。阿巴亥深受宠爱,也有些挫折,曾经失宠,但终获努尔哈赤回心意转,复得宠爱。三个儿子,虽未成年,但都深受大王器重,尤其小儿子多铎,大王视若掌上明珠,将来无可限量,可谓美梦长远。可惜大王一死,祸随即至,好梦突醒,实为憾事,恰如黄粱一梦。只是卢生梦醒之后,顿悟成仙,阿巴亥梦醒之后,化作冤魂。
第四出:《离魂》讲的是一女子魂灵脱离身体,与他人私奔,追求自由生活的故事。喻意阿巴亥魂灵离开陵墓,回家省亲。
唱完这四出,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贾蔷令戏子齢官唱《游园》,《惊梦》二出,齢官执意偏要唱《相约》《相骂》二出,元妃听了特别高兴,再次赏了齢官。
《游园》《惊梦》二出,说的是女子游园做春梦,突然惊醒。此中喻意,与《仙缘》相同。作者此番安排,是为了突出后面的《相约》《相骂》二出,以提醒读者注意,这里面大有文章。
《相约》《相骂》是《钗钏记》中二出,讲的是女子与男子做下约定,可是男子因受到奸朋挑拨阻拦,没有赴约,女子派丫鬟去男子家打听情况,丫鬟与男子母亲吵了起来。此二出喻意努尔哈赤临终前与阿巴亥留下遗言,或留下遗诏,由多尔衮或者多铎继承王位。然而,皇太极从中作乱,遗照终未履行,阿巴亥心有不甘。
民间流传,皇太极挟制其他贝勒,发动了宫廷政变。努尔哈赤刚刚咽气,皇太极和其他贝勒迅速闯入后宫,勒死阿巴亥,烧毁遗诏。这种事情,当朝正史自然不会记载,所以鲁迅说,与其信正史,不如无史。《红楼梦》中,十二官映射记录历史的史官。芳官敢于违背正史,唱出真相,所以元妃特别高兴,还命令“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
丑正三刻,近凌晨三点,公鸡就要报晓,元春恋恋不舍,临行前再次嘱咐,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此中喻意,清夺得中原,王室子孙如穷人乍富,以摆阔为能,实则都是不学无术之徒。关于清宫王室人员品德素养,我们可以从努尔哈赤口中得知:“我以金珠妆饰尔头尔身,以人所未见之佳缎,供尔服用,予以眷养。尔竟不爱汗夫,蒙我耳目,置我於一边,而勾引他人。……”,这种土得掉渣的土包子,其子孙不以为耻,赫然记录到正史,反以为荣,可笑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