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AI作画强势开拓疆域,在toB领域将大有可为

2022-12-02 13:26 作者:一帧秒创  | 我要投稿

AI作画在2022年被引爆之后,这条赛道就被无数投资者看好,领跑者如Stability AI、Jasper通过融资实现市值飞速上涨,后面跟跑的小公司也分到一杯羹。Product Hunt上每天都有新的AI作画工具上线,国内的AI作画软件、小程序也层出不穷,不少都挣到一波快钱。

目前市面上的AI作画产品的商业逻辑大多相似——服务C端用户并以此获利。这在国外主要表现为直接收费,如Product Hunt上大火的Avatar AI,收费40美元即输出100张AI定制头像;国内付费习惯稍弱,则以通过流量卖广告方式为主。

看起来AI作画工具确实具有长期的toC价值,但是这一波热度过去,大浪淘沙之后这些产品能剩下多少呢?在无人问津的toB领域,AI作画有没有施展空间?

(关键词:红梅,冬日的山川,玫瑰云,暴风雪,松鼠,松树,幻想,闪耀的星光,国风,错综复杂,超现实主义,Victo Ngai,artgerm,ruanjia,Greg rutkowski,Jacek Yerka,逼真的渲染,艺术站趋势,插画,游戏原画,8k 图由一帧秒创·AI作画生成)

toC空间有限,未来难以为继

toC领域的AI作画工具能够火速圈钱,很大程度上依托了C端用户的新奇感。

AI作画这把火烧得太快,致使那些对AIGC毫无认知的人群,在新事物冲击下迅速卷入其中,转变为AI作画工具的新用户,然后这股风潮也许不能持续太久。

首先在用户方面,很多消费者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画画需求,只是出于猎奇尝试,这样的需求很容易随着新鲜感的消失而消失。

其次在产品方面,现在市面上AI作画工具的泛滥,得益于AI作画底层技术Diffusion的突破性进展与其完全开源。

那些产品方用着开源的技术,现有的艺术家宝库,所做的无非就是做个页面套个壳,根本没什么技术难度。

这种流程生产出来的AI作画工具,区别只在于使用体验,底层技术没有任何不同,未来又何以为继?产品改进空间实在太小了,没有能够持续吸引用户的地方,就注定走不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B领域的AI作画平台,未来大有可为

相比较于大多因猎奇而接触AI作画的C端用户,B端用户的需求更大、更稳定。像是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不仅对视觉产品需求量大,对物料产出效率和其商业价值也有较高追求,这就决定了他们更愿意付费,也更加专业。

付费程度与平台的运转发展空间大小息息相关,用户的专业则能促使平台和用户双方互相成就。

AI作画看似无门槛,要生成优秀的AI绘图作品还是需要一定审美和创意的,有时还需要运气。完全没有艺术基础的C端用户可能失败几次就腻烦了,审美高的B端用户才能生成高质量AI绘图作品,甚至成为平台招牌,与平台共赢。

因此,未来toB的AI作画平台很可能会比toC平台走得更远。在toB素材库、设计师/画师辅助工具、营销定制服务、线下实体结合服务、元宇宙线上虚拟空间等方向,未来可能会涌现出更多成功案例。

(关键词:一只可爱的胖猫躺在一个抱枕上,毛发真实细致,萌萌的大眼睛,超多细节,居中构图,超级可爱,清新,最高质量,最佳透视,电影感,胶片颗粒,8k 图由一帧秒创·AI作画生成

toB平台的挑战,解决版权问题

toB的AI作画平台前景宽广,但也不是毫无阻碍。C端用户生成AI绘图作品很多是自娱自乐,而B端用户更多用作商业用途,版权问题就很重要了。

toB平台的一大挑战就是版权问题,是使用版权干净的素材训练模型,还是使用艺术家风格并向其进行分成付费?怎样才是长期的商业模式?这些还需要产品方进行更多探索。

另外,toB平台的底层技术更复杂,完全不是C端AI作画产品直接采用现有开源技术可以比拟的, toB产品方必须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把平台搭建起来。

虽然国内AI作画工具以toC为多,但当中少数特别优秀的,其实具备向toB平台转型的潜质,甚至未来做到toC、toB两手抓都有可能。一帧秒创AI作画,表现就很突出。

国内AIGC领先平台一帧秒创,旗下工具AI作画就很值得学习,尤其是新上线的漫画功能,助力用户快速实现二次元变身,引领潮流。

( AI作画作品 图由一帧秒创·AI作画生成)

在AI作画的商业化尝试上,toC产品已经挣到第一桶金,看上去toB产品入局已经有点晚了,实则不然。续航和马力在长跑中,比起跑时间更重要,toB平台能否赢过toC?拭目以待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I作画强势开拓疆域,在toB领域将大有可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