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重游世界(九)
9.春秋霸主初得见
每个逝去的人,都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他(她)的一部分。这部分,或如金砾般光芒闪耀,或如沙粒般默默无闻。无论最终化作何种形式,这些逝去者,都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他也点缀着历史。
成为重游者,参与属于不同人的经历,完整体会一次次,别样的人生。我不知何时,爱上了这样的感觉。
管鲍之交,那段跨越生死的真挚友情,我曾身临其境。只可惜,我只经历了一小部分,如果给我选择的机会,真希望完整地了解管仲,看看那个男人,是如何将曾经混乱不堪的齐国,治理成为当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强大的诸侯王国。
时间:公元前685年
地点:古中国春秋时期,齐国语言文字载入完成……
我是一名齐国的史官,负责记录齐国,王宫内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样也好,就让我,用拙劣的笔法,好好记录下,这段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历史吧。
齐桓公知恩图报,登基后,没有忘记帮助过他的文臣智士。论功封赏,当属他的恩师,鲍叔牙功劳最大。齐桓公拜鲍叔牙为国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受封当天,鲍叔牙就私下里找到齐桓公,希望卸下自己的职位,把国相的位置,留给更合适的人。
桓公:“老师您不仅授业解惑,还与朕一同受尽苦难。如今我终于登基,功劳最大的您,国相之位,当之无愧。”
鲍:“多谢陛下。臣斗胆问,以后陛下是想做一个普通的君主,享尽天下之乐事,不让自己成为亡国之君就好;还是励精图治,救百姓于水火,统华夏广袤大地,受万人称颂?”
桓公:“朕当然如老师后面所言,要做一统天下的明君。”
鲍:“古往今来的君主,在一开始,大都如陛下所想。可最后,往往最多只能做一个承上启下的普通君主,很难有更大的作为。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身边缺少王佐之臣。臣愿以身家性命担保,管仲,确有王佐之才。”
桓公:“就是那个当初射箭,意图杀害我失败,现在被我抓住,关在死牢里的管仲吗?”
鲍:“正是。”
桓公:“你让朕去任用一个,意图杀朕的刺客?朕有老师您足矣。”
鲍:“君若治理齐国,有我足矣;君若欲图霸业,非仲不可。望陛下三思。”
桓公:“朕有老师您已经足够,至于那个管仲,没杀他,是因为朕没想好怎么杀,直接斩首便宜他了,朕难解心头之恨。”
鲍:“陛下啊。启用管仲,是臣作为国相,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既然陛下不愿采纳,臣年事已高,此刻即告老还乡,望陛下恩准。”
“你!”齐桓公气不过,接着说:“你告诉朕,这个管仲,到底有什么能耐?”
鲍:“宽惠爱民我不如他;理政治国我不如他;交好诸侯我不如他;礼仪四方我不如他;激发斗志我不如他。”
沉默良久,齐桓公改口道:“罢了,朕愿意见管仲一面,若他与老师所言相驳,再杀不迟。”
管仲在死牢中,吃了几天苦头,而后受齐桓公召见入宫。我在一旁记录,同时想:假如我是齐桓公,断然不会启用一个差点杀了自己的凶手,召见他,不过是给自己的老师,一个面子罢了。
齐桓公高坐皇位,打量起管仲:中年老态,相貌平平,破衣烂衫,贫苦出身,就这样一个,满大街到处都是的普通人,真如老师所说,胸怀大志,腹有大才吗?既然答应了老师,齐桓公还是直截了当的,向管仲问出了他此刻,最关心的问题:“依你看,朕的王位,能坐稳吗(社稷可定乎)”
仲:“大王如果一心称霸四方,并愿为了这个梦想而努力,王位就能坐稳;如果安于现状,王位就坐不稳(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桓公:“我没有那么大的奢望,江山不丢就行。”我按照齐桓公的话,如实记录。但我听过他与鲍叔牙的对话,知道他这么说,不过是在考验管仲。
仲:“我要么在齐国建功立业,助要么杀死我以殉仁道。”听完齐桓公的话,管仲满脸失望,眼中智慧的光芒似乎也黯淡下来。只见他像丢了魂似的,转身离去,抵着押送他进殿狱卒的刀往外走。
眼看着狱卒的刀,已在管仲身上抵出鲜血,他也毫无后退之意,齐桓公佯装勉强:“嗯,为了坐稳王位,朕就勉为其难,谋求称霸好了。”管仲停下脚步,盯着齐桓公。
桓公:“那朕的称霸之路,从哪里开始呢?”管仲没有回答,转而抬头望天,齐桓公不解,再次询问。
仲:“百姓就是‘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强盛,百姓背弃国家就灭亡。”
桓公:“你说得,朕也知道。种粮、打仗、收税、建造,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百姓。朕就事论事,无污蔑先王之意——上一任国君,荒淫无度、频繁用兵、胡作非为。致使宗庙无人遵循,社稷无人拥立,怎么办?”
管仲:“大王所说,确实是现在齐国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土地归属权。齐国的土地,大部分都分给了卿大夫们,刚开始他们心存感激,可后来,卿大夫们各自为政,拥兵自立。表面上看,大王是高高在上的齐王,可实际上,大王对这些拥有自己封地的卿大夫管束力微乎其微。毫不夸张地说,大王现在所坐的王位,不过是虚有其表。只要向下发出的号令,损害到卿大夫的利益,根本没人会听,王位,形同虚设!”
齐桓公额角渗出细微的汗珠,语气上依旧居高临下:“你说的,朕感兴趣。给管仲饮食沐浴更衣,朕与他,祖庙详谈。”
祖庙对策商讨,管仲与齐桓公,谈了整整三天三夜。
谈话后,齐桓公叫管仲先去休息,叫来鲍叔牙问话。言语间对管仲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桓公:“老师,管仲会不会一心忠于朕?万一他这样的惊世大才,日后转而帮助别国,朕还不如,现在就杀了他。”
鲍叔牙也是聪明人,深知君臣分寸。如果直接点头,齐桓公不会相信。鲍叔牙想了想:“死君,不可死国。管仲能一心辅佐大王,是为了报答起用他入朝为官的先帝,是为了齐国的江山社稷,是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施展,不完全是为了您。”
齐桓公松了一口气:“传令下去,明天一早,宣管仲进殿,朕要重用他。”
为解决土地问题,管仲制定了如下方案:行政上,“塔形结构”,类似于现代的军衔,从五户起,每级设立一个长官层层管辖。两千户为一“乡”。整个齐国划为21乡,由齐桓公直辖11乡,另外两大家族各辖五乡。不触碰大家族的既得利益,但是为了让每家每户有更高的产出,很多事由国家帮助管辖。量地而征,能获利更多,又有人帮忙处理琐事,卿大夫们自然愿意。管仲这一举措,让原本的领主,悄然转变为国家的官员。卿大夫们的封地,从原本实力的体现,转化为待遇的体现。卿大夫们怕被换掉待遇下降,不敢造反。国内一片太平。
古代饥荒多、战乱多、没人管的老弱病残自然也多。管仲推行“九惠之教”,类似于现在的劳保福利制度。无需担心未尽孝道,由于征兵、贫穷、疾病等原因无人照顾的老弱病残,由国家的福利院统一赡养,制度一经出台,青壮年们再无后顾之忧。虽然面对福利院内,实在年纪大、生病重、吃得多的,消耗财力较多的人,会有刽子手秘密处死安葬,对外称“善终”。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古代社会生产力有限,管仲对少数人狠辣,是为了保存食物和财力,用于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柔。
群雄割据,战争无法避免。征兵时,管仲也延续了“塔形机构”,直辖乡出一万人,两大家族各出一万。这三万人不是常驻军,不仅大大节约了养兵成本,也能让这些壮年劳动力,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种田养家。由于沿用姜太公时期的“平战一体”,把平时干农活的一系列动作,作为战争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每年举行的军事演练、亲邻同战、掌媒设立、赎刑制度,齐国用最少的财力,组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军队。
齐桓公私访,亲眼见到自己的子民歌颂他,说他是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的明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仅邻国的百姓大量进入齐国谋生,就连他们的当权者,也纷纷派使者来到齐国依附交好,君民繁荣祥和。齐桓公觉得是时候了,突然决定大修甲兵,攻打鲁国。
鲁国曾经收留管仲,以及齐桓公的王位竞争人。以齐国天下为重,管仲与鲍叔牙,急忙一同劝说:“大王啊,如果齐国修甲兵,大国也会跟着增兵;如果齐国传出征战的讯息,邻近小国也会加强防备。其他国家对齐国有提防之心,以后的合并称霸难就以开展。武力称霸的想法虽然简单、直接、粗暴,却最容易走向孤立。唯有以仁爱为基础,以利益做筹码,以信义为保障,以逼降避战为最佳方案,把军队和武器拿出来向敌国展示,才是称霸的良策。望大王三思啊(钧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
桓公:“哼,我连仇人都打不服,普天之下,谁会怕我?谁会愿意依附于我?称霸二字又从何说起?别以为朕不知道,你就是感念鲁国的好,顾及旧情才来劝说。朕意已决。”管仲长叹一声,目送齐桓公,带兵远征鲁国。
齐桓公的大军,与鲁国仅万人的军队,在长勺狭路相逢。齐桓公三次击鼓冲锋,都没有冲破鲁国军队的阵型。这时,鲁国军队指挥官曹刿击鼓呐喊:“敌人已无气力,反击的时候到了,冲锋——”齐桓公兵败回国。
长勺之战过后,使本就困难重重的称霸之路,变得开局不利。齐桓公百思不得其解,询问管仲道:“朕兵比曹刿军多,粮比他们足,武器比他们精良,怎么输的?”
仲:“其一,春耕时节,我们长途跋涉,远征导致人困马乏;其二,击鼓三次我方已力竭,敌方第一次击鼓进军正值力盈(曹刿论战);其三,敌军是家园保卫战,背后守护的妻儿老小让他们不能输;其四,一开始我们的讨伐,就没有正当的名义,自然也得不到邻国的支持。凡此种种,望大王深思。”我在旁边一边记录,一边又分析出一条原因:要是管仲这个深谙人性的天才,跟着齐桓公一起上战场出谋划策,改变这场战争的结果也说不定。
从此以后,齐桓公或许真正知晓了自己的能力,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再任性妄为。就连对管仲的称呼,都有了变化。
几年后。
桓公:“仲父,国库空虚,朕向百姓,增加些税收吧。”
仲:“不必。与其让百姓心生怨恨,不如让他们主动把钱送上来。把全国召集年轻貌美的女子召集在一起,供乡卿富商有偿把玩。召集的地方,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妓院。”
桓公:“仲父,鲁国封国抑商,阻碍商路,国库里的钱,都变少了。”
仲:“鲁国的做法,让其他邻国的国库,也愈发空虚,君心所向,众利所向,派兵,打。”
桓公:“一切愿听仲父安排。”
在管仲的安排下,邻近五国共同签订战书,以齐桓公为盟主,五国联盟攻打鲁国。面对黑压压的人海,鲁国那相比之下,不值一提的军队,不得不向联军投降,割地求和。
就在鲁国君签好投降书,齐桓公代表联军,去柯地拿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鲁国派出刺客劫持齐桓公,不仅要求退兵,还让他们把鲁国割让的土地,统统还回来。齐桓公被匕首压在哽嗓咽喉,迫不得已只好同意。
齐桓公安全后,同盟国同仇敌忾,要再次攻打鲁国。在管仲的授意下,齐桓公向大家道歉:“这件事,是朕的失误,既然是朕说过的话,就必须尽力办到。朕会将鲁国的土地尽数归还,至于归还土地,对你们造成的损失,全部由齐国赔偿。”
此事一出,不仅没损害齐国的长远利益,齐桓公还因守信,获得了更多盟国的支持。此后,以齐桓公为盟主,与盟国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了多次会盟。齐桓公靠着自己军队的强大和个人信义,竟然真的,多次做到不战而胜,依附国越来越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鲍叔牙私下里,与管仲感叹道:“现在的齐国,兵多粮足,国富民强,看来我们,对于齐桓公,可以放心了。”
仲:“还不行,没了我们,不知国君会如何处事。”
在齐桓公成为霸主后,有一次,少数民族攻打燕国,燕王向齐国请求支援。齐桓公立刻派兵,将他们驱逐。这一次,管仲因故,没能与齐桓公同行。燕王心怀感激,热情地把齐桓公送到齐国境内。齐桓公说:“我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国界,这是规矩,我不能对燕国无礼。你把我送到这里,这里就是你的境地。”于是,就把这块本来属于齐国的土地割让给了燕国。
管仲听闻此事,欣慰地仰天而笑:“大王,终于完全学会我的称霸方案,此后即便我不在,大王也足以独当一面,哈哈,咳咳——”管仲笑着,连吐几口血。
桓公:“仲父,你怎么了?来人,快来人……”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来到他的病榻上。桓公询问管仲,以鲍叔牙的品行,是否能继任相位?以国家为己任的管仲直言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无法接任自己的职位。
这位跨越时代的千古第一名相,在生命的尽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跪倒在齐桓公面前,哭着说:“大王,我还有最后一个忠告,我怕说出来,大王不听啊。”
桓公:“仲父莫要动气,没有你的辅佐,就没有朕、没有齐国现在的繁荣。朕前面都听了,最后的忠告,朕定会铭记。”
仲:“远离三个小人:其中一个为了帮大王管理后宫,挥刀自宫成为太监;一个为了帮大王多做些事,十几年没回故乡看望父母;还有一个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烹饪成菜肴,只为让大王尝尝人肉。这三个人,人格扭曲、心性残忍,未达成暂时还不确定之目的,最容易翻脸不认人。他们帮你的时候,万分帮你,但凡为了目的想害你也会一口致命。三人所做之事,看似感人肺腑,实则心怀鬼胎,不可不防啊(病榻论相)”
齐桓公听完管仲的临终劝谏,立刻罢免这三个人。可惜没了管仲,又没了他们,齐桓公夙兴夜寐,还是有很多事处理不完。为了在晚年多享享福,这三个人又被齐桓公启用。
趁着齐桓公的六个儿子,忙着争夺齐国王位,三人设计围困寝宫。可怜齐桓公风光一世,老年竟落得困死下场。直至齐桓公的寝宫,从他的尸体爬出来的蛆,爬满宫外,尸体才被发现。此时距离齐桓公死去,已过67天。六个儿子,其中五个轮流登基又被杀,群龙无首,无人管理的齐国一片混乱。桓公与管仲共同创造的、齐国短暂的巅峰,伴随着斯人已逝,随之烟消云散。
(管与齐桓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