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会计笔记】存货

2023-03-03 15:16 作者:Meatsauce  | 我要投稿

    写在最前面:这只是个人进行系统的会计学习后,按照自我的理解编制的会计笔记。因为本人属于半路出家学习会计,因此缺乏适当的交流。本人深知闭门造车是不合理的,因此写下笔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大家进行交流,同时也是个人进行思维整理的过程。如笔记有错误之处,希望能够给予指正,万分感谢。

      存货属于一个制造业企业存在的基石。在会计处理上,存货属于企业的一项资产,那就会有相应的会计准则进行约束(详见《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遵循自我整理笔记的逻辑,将存货的“一生”进行记录,首先应该记录存货进入企业的方式并衡量其“身价”,然后对企业日常活动中存货的发出结算进行规范处理,并依据会计谨慎性原则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期末盘点,最终,在存货销售后,结转存货,终止存货的一生。

存货的确认

    存货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在产品或在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注意存货的定义:1、日常活动;2、持有目的是“出售”;3、不要忘记企业中的原材料、半成品也属于企业的存货)


存货的初始计量

    存货进入企业的会计账簿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1、外购;2、自产;3、提供劳务;4、其他。进入企业的方式不同,其初始计量成本的方式也不同。下面分别讨论。

  • 外购

    外购的存货的计量成本为进入企业仓库之前的全部费用,包括买价、税金、合理费用。通常简称“价税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合理费用包括运输费、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注意是合理损耗,如果遇到了天灾或者因为运输过程不当导致存货损毁,企业可以剔除这部分不合理的部分)

  • 自产

    自产存货的成本包括原材料的成本、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人工成本、其他成本。其中包括直接人工和一切应该分摊到该存货上的间接费用(如水电费、厂房折旧、管理人员工资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产品过程中,直接人工、间接人工一般利用“制造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最终结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千万不要看到“制造费用”的费用二字就将其当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损益类科目。

  • 提供劳务

    这一类存货是极其特殊的存货,与传统的制造业不同,提供劳务所产生的存货一般适用于服务类行业。例如培训辅导机构的教师提供的课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能更好地体现存货的定义,日常生活、持有以备出售,所以房地产企业的商品房是固定资产还是存货?答案就一目了然。

  • 其他

    其他就是垃圾桶,俗话说“会计一抓瞎,全都进其他”。包括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甚至期末清点时盘盈的存货。这里唯一的成本计量原则就是公允价值(当然盘盈那个叫重置成本,其实也算是变相的公允价值了),当然,合同永远是最大的,如果合同规定的价值市场比较认可,优先用合同价。


发出存货的计量

    存货的流转其实存在两条线,一条是实物的流转,另外一条是成本的流转,分别对应的是企业仓库中实际存货的流转和会计账面上存货成本分录的流转。最佳的状态肯定是这两条线完全一致,仓库发出多少,账记多少,也就是存货发出方法的个别计价法(Individual Specification)。

    但是这种方法在存货较少的时候还是可行的,一旦存货变多了,这种方法非常繁琐,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一件存货的成本,要知道有些企业进货那可是一大批一大批进的,有些存货的价值甚至少到只有几毛几分,这样还使用个别计价法的话,会计可就真变成低值易耗品了。

    于是就有了以下几种方法:1、先进先出法(FIFO);2、移动加权平均法(Moving Weighted Average Method)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Weighted Average Method)。顺带一提,我国的会计准则不适用后进先出法,据说美国能用,我没研究过。

  • 先进先出法

    顾名思义,就是先进企业的存货,先发出。运用到实物上就是最近发出存货的成本应当用最早进入企业的那批存货的成本计量。

    这个方法的缺点在于,如果物价在不断上升的话,发出的存货成本会偏低,结余存货的成本会偏高,高估企业利润。

适用于个别生鲜企业。

  • 移动加权平均法

    意思是进来一批存货,就做一次成本核算(计算单位成本)。好处是管理层能够实时看到企业现在存余存货的成本,坏处就是比较费会计。

  •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与移动加权平均法本质一致,不过是把成本核算统一放到了月末进行。好处是会计平时可以多喝点下午茶,坏处就是管理层除非月末,否则看不到企业的存货情况。


期末存货的计量——存货减值

    存货的减值得益于会计的谨慎性,不能高估企业的资产,因此在资产负债表日,要对企业存在的存货进行一个清查盘点,看看这批货还值不值那个钱。当然,会计也不能没事就做个减值,减值是需要有减值迹象的,一般就是货卖的不好了、市场上同类型的开始降价了等等,主观判断就行。

    需要引入一个新的名词,叫做可变现净值,顾名思义,净代表了净额,因此可变现净值的含义就是企业预估的售价,减去该存货至完工时需要发生的成本、税金和预计的销售费用,当然,应该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的。

    需要考虑的是,这个预估的售价可以是合同价,也可以是市场价。但是当一批存货既是合同约定的,又是要放到市场上卖的时候,就要分开来核算减值了。

    一旦我们计算得到可变现净值后,就可以与现在的存货成本进行比较了,如果可变现净值<存货成本,对不起,会计要做账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当然,如果可变现净值>存货成本,说明这批货还很有竞争力,那就不用做任何处理。

    所有资产的减值都会在“资产减值”一章节中集中讲解,在企业的资产中,存货属于在减值上比较特殊的资产。因为如果真的理解了“谨慎性”这三个字,就应该明白会计绝对不能高估资产,资产的减值就应该放着,不能动了,但是存货的减值却是可以转回的,但是以存货自身的成本为限。分录如下: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个人认为这里面的底层逻辑在于,可变现净值本身就是一个估计值,同时企业的存货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流转较快,其成本反映了市场对于存货的偏好程度。它不像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是长期留在企业的账面上的,因此它的减值转回其实反而是符合市场规律和经济实质的。


期末存货的计量——清查盘点

   存货属于企业自身的资产,因此作为管理层,我需要时刻知道我的仓库里有多少货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应当去看一看(因为只看账面难免会出错)。

    那么结果无外乎三种:多了、少了、不多不少刚刚好。

    最后一种不用说,企业管的很好,这也是会计准则愿意看见的,说明规范了。

    多了,在会计上叫做盘盈,因为清点存货在业内似乎就叫做“盘”存货,我猜类似于盘核桃吧。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管理费用

    用“待处理财产损益”过渡是因为盘盈后上交管理层定夺的时候存在时间差,这时候先在这个科目里面“放一放”。计入“管理费用”是因为管理层觉得自己管的好,应当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所以冲减企业的管理费用了。但一般这种情况就是之前某一笔业务给客户少发了部分库存,大概率后面是要补的,除非客户自己也没发现(悲)。

当然,有多就有少,少了就是盘亏,分录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原材料(等)

借:管理费用/其他应收款/原材料/营业外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盘亏就比较麻烦了,管理层就要去找原因(因为他亏钱了啊!!!),如果确实是自己的原因,比如仓库屋顶破了个洞导致存货坏了,那没办法,自己认了,计入管理费用。

    如果是管仓库那个大爷在仓库里面抽烟,把货全点了,那对不起,赔钱,计入其他应收款,当然这里还有可能收到保险公司的一笔钱。

    如果是因为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那就计入营业外支出,好处在于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时候,可以扣掉,这部分国家也有相应政策,增值税就不叫你转出了。


存货的结转

存货在企业兜兜转转,终于迎来了他的使命,被卖了赚钱。结转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等)

至此,存货的一生就结束了。

写在最后: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在社交平台写点东西,其实是想能有人能看看并和我讨论一下的。但是笔力有限,逻辑叙述也并不如他人那么清晰,有错误之处,还请指出,先在此跪谢!后面各章节的笔记也会继续写,至少也算是给自己做个框架总结,总是没有坏处的。

【会计笔记】存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