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春必病温”中的“温”即“温病”。古代医家认为,冬天里不注意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春必病温”中的“温”即“温病”。古代医家认为,冬天里不注意顾护精气,阳气被扰,人体易感受外邪,寒邪郁久化热,到了春天阳气升腾,伏热外发就会生“温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细数。从西医学角度看,多属细菌和病毒性感染,往往发病急、发展迅速、病情严重,有的时候还会造成流行性疾病传播。 “精”—“家底”,首先是我们从父母那里传承来的,我们从父母那里传承的“精”,具有我们以后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基本信息和储备,这叫先天之精。 但是,仅仅接受了传承还不行,我们自己从外界吸收、积累、沉淀,从而用来生长发育。所以,我们的先天精气就会分化出专门运化外物的脏器——脾胃,脾胃工作,就吸收了食物中的水谷之精,再加上先天精气分化出来的肺,来吸收空气中的清轻之气,这二者和先天之精汇聚到一起,成为了我们人体一元的根本——元气,所以这二者叫后天之精。 人体内的“精”收藏在何处?《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所以,人体的“精”是封藏于肾的。在肾精(家底)充沛的情况下,我们开始生长发育,此时,精气充盈身体,精气也会散布在其他脏腑,帮助其他脏腑完成自己的建设,故而称为五脏之精,分别保存在五脏之内。 《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阳,此则死矣。”这五脏之精,在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反过来汇聚于先天之精。而不了解中医的人,一提到“精”,就以为讲的是生殖的精液。不是的,中医“精”的范围更广泛。 人体的“精”都有哪些作用? 1、繁衍生命。肾精会化生出生殖之精,并将遗传信息与气血储备传承给下一代,这是精的重要作用。(父精、母血,都属于此类) 2、濡养作用。精能滋润濡养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 3、化血。精为阴阳合体之物,可以化生阴阳。成阴,则可以为阴血。所以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生成的来源之一。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4、化气。精可以化生为气。气可以充盈脏腑,保护体表。因此,精是生命之本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可见精足则正气旺盛,抗病力强,不易受病邪侵袭。 5、化神。《素问·遗篇·刺法论》说“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精充则神足。只有保精,才能全神。 这样说,大家就明白了,“精”是人体的生长发育,保证健康的根本。所以,固护精气,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