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荐丨《1917》——活下去,那就够好了

一部以一镜到底手法呈现的战争电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凭借着先前由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的《鸟人》,《1917》在我想象中是华丽且炫目的,但在观影过后,发现结果完全颠覆我的想象,这部作品非常的纯粹,撇除那些“一镜到底”所伴随而来的炫技,导演萨姆·门德斯与摄影罗杰·狄金斯完美呈现了一镜到底叙事的核心:沉浸式的身临其境体验,在《1917》中,那战争的真实、残酷与压迫,将会扎扎实实的透过银幕直击每一位观众的灵魂深处。

《1917》以一战为背景,讲述两名英军士兵必须在通讯中断的状况下,亲手将紧急命令送达前线,以挽救多达1600名同胞的性命;这样一个极简的故事,电影通常会以多线叙事来呈现情况的危急与张力,然而导演萨姆·门德斯却选择了一镜到底的叙事模式,用最真实的时间对比来引领观影者一同踏上这趟旅程,在几乎没有转场的条件下,我们的观影时间与片中角色所经历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这也意味着当我们随着布雷克与斯科菲尔德爬出壕沟的那一刻,时间就开始无情的倒数,没有转场、没有支线剧情,我们就这样一步步随着他们的脚步推进着,我们不会知道下一秒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会是如何,在那一镜到底的顺叙镜头里,所伴随而来的紧张与恐惧也是扎实地扣住我们的每一寸神经直到电影的最后一秒,本片不会是那种典型的战争电影,有着大型爆破轰炸、短兵相接的磅礡对战,更没有主角冲锋陷阵的英雄式画面,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凝视镜头记录着这趟旅程的每一个画面,但从中传递而来那战争的写实、残酷与震撼,却是丝毫不减,如此纯粹。

“电影摄影的重点并不是拍出令人惊奇的影像,因为每一部电影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每一个状态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样貌,所以我不希望有任何人看我的作品时,会觉得这个画面好美,因为那已经把他们抽离了故事。”
我想借由摄影执导罗杰·狄金斯这段话,就能理解为何《1917》的一镜到底会带来如此纯粹的沉浸式观影体验,狄金斯的镜头总是有一种魔力,他能将观影者拉进电影中,我很喜欢用“凝视”来形容狄金斯的镜头,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画面当中,而这样的摄影哲学来到《1917》的一镜到底,造就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体验,一镜到底在本片就是一个极其直接的叙事方式,除非刻意观察,你不会被这些一镜到底的镜头运动所分心,没有卖弄、没有炫技,一切都是为了说故事,如同片中在小镇夜晚的那一场戏,那光影的变化美得让人屏息,但却是来自于不断施放的闪光弹, 也意味着敌军的步步进逼,在狄金斯的镜头捕捉下,更衬托出当下梦境与炼狱的一线之隔。

“终结战争只有一个方法,奋战到底。”
“干的好。”
“我只是活着而已。”
“那也够好了。”
《1917》所讲述的故事很小却很聚焦,让我不由自主想起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 ,两场行动中,时间皆是最可怕的敌人,两部电影选了两个极端的方式来诠释,诺兰以不同速率的三段时间轴、门德斯则是以简洁直接的一镜到底,但相同的是,在这两场行动中没有英雄式的胜利,取而代之的活下去的希望,两位导演皆用温柔的口吻,诉说着大环境下的小人物光辉,尽管战争还没结束,但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战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手段, 而参与其中的理由有千百种,但唯独最终的动力是不变的,那就是回家,回到那个有家人等待的归属之地,为此,我们将奋战到底。
在战争终结之前,活下去,那就够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