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皓100年事件之1933
1933年 蒋发动第四次围剿 中共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 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 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其部署是:以 陈诚 指挥 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以 蔡廷锴 指挥第19路军和 驻闽部队 为左路军,以 余汉谋 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
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一九三三年一月,陈诚把中路军编为三个纵队:第 1纵队,队长 罗卓央,指挥第11、第52、第59师,向乐安、宜黄地区集中;第 2纵队,队长吴奇伟,指挥第10、第14、第27、第90师,向抚州、龙骨渡 地区集中;第 3纵队,队长 赵观涛,指挥第 5、第 6、第 9、第79师,向金溪、浒湾地区集中。第43师为预备队。总兵力约十六万人。采用 分进合击 的作战方针,妄图一举歼灭 红1方面军主力于黎川、建宁地区,并摧毁我中央根据地。
红 1方面军根据党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指示,打算乘敌人 包围圈 尚未完成之际,先发制人,集中一切力量消灭 抚河流域敌人主力,进而夺取江西全省的胜利。闽浙赣的红10军和闽西的红12军、赣南的红21军,分别奉令南下和北上,统归方面军总部指挥。红10军渡过信江,与红31师合编为红11军。这时,红 1方面军有第 1、第 3、第 5军团和第11、第12、第21、第22军,总兵力共七万余人。
2月上旬,红 1方面军总司令 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在敌人坚守城防,已不可能在抚河东求得以运动战消灭敌人主力的情况下,决定遵照党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指示,率领红军主力西渡抚河,进攻南丰城。同时提出,如敌情地形有变,不便强袭,或“我牵制敌人兵力不奏效,敌地增援队三、四师由马路并进”,仍需放弃强袭南丰的计划,转为进攻宜黄、乐安,调动敌人于山地运动战中歼灭。
2月12日晚,红 3、红 5军团向 南丰西北 敌外围阵地 发动进攻,守敌第 8师六个团 凭据险要的城防工事,坚守待援。陈诚一面令南城第24师驰援,吸引我军于南丰城下;一面令中路军各纵队迅速向南挺进,企图以优势兵力同红军主力在南丰地区进行决战。根据这种情况,朱德、周恩来于十三日毅然决定,改强袭南丰为佯攻,接着又决定撤围南丰,采取退却步骤。
2月22日,以红11军伪装主力,由 新丰街 东渡抚河,向黎川前进,迷惑敌人,主力秘密转移到我根据地前部的东韶、洛口地区,待机歼敌。
3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东南战线指挥部成立,统一指挥赣南、闽西前线部队编成的五个纵队,配合北线主力红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