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高考作文之语言锤炼(上)

上次的吹水文的评论中我看到一条评论“说了这么多也就是套路得人心咯?”,在这里我必须得说,这种说法完全正确。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应试这种东西,并不是正统的自由的文学创作,既然它考的都是死东西,那么我想万变不离其宗的套路就是对付它最好的方法。俗话说以不变应万变,那我们用什么应不变?我以为万变其表,不变其里正是不二法门。而且这个掌握套路也是一种整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体现,并不是什么奇技淫巧,只是把前人的一些工作程序化,仅此而已。
话题转回来,本篇吹水文的核心是语言的锤炼,也就是作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掌握本篇文章的要点并熟练运用的前提是作文已经有了看得过去的固定结构,以及自身不算差的文字积累。不要求能张口就是平仄对偶,不谈能熟读近现代国内外著名作家的代表作,最起码知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出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是出自韩愈的《师说》,读过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近现代经典文章。所谓肚子里有墨水才能往外倒,就像热力学第一定律说的一样,精彩的语言文字不能凭空产生。如同酒窖里的葡萄酒,备齐原料后再自行发酵,自行思考学习语言的妙处,才能写出一篇佳作。如果你在看到这里后仍然可以跟得上我的斯必得,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聊一聊作文的语言了。
如果说行文架构是一篇作文的骨架,思想的深度是灵魂,那么语言则是这篇作文最为直观的血肉。尽管不论文章架构还是语言应用都是一篇文章核心思想的表达工具,但是很遗憾在我们的备考过程中工具比本体受重视的程度要高得多。当然原因也很简单,一篇不足一千字,完成时间为一小时左右,作者还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的文章,能整出道尔顿的思想水平,我觉得是不现实的。退一万步说,就算这名考生真的是康德再世,阅卷老师在几分钟的时间内看不懂这三大批判也是白搭。相比之下,尽管灵魂相比大思想家们贫瘠得多,极尽铺陈华丽辞藻的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没错,著名的成语子虚乌有就是典出于此)却夺得了众人的眼球。就和看人一样,或多或少的颜值主义还是会掩盖很多有趣的灵魂,毕竟黄月英的数量比诸葛亮多。
下面我会举例谈一些我认为经典的语言应用的例子,并给出我认为可以学习并尝试应用的部分。由于个人喜好加上议论文的文体需求,我选择的范例也会以议论文或者其他题材文章的议论性片段居多。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先生这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我最初接触周氏“笔为刀文为枪”文风的记忆。个人以为,这一段中主要使用了排比这一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尽管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但是古代策士们辩论时依然会用大喝一声的方法来达到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从而让自己的看法更顺畅地进入他人耳朵。而在我们的议论文中,也可以对事实进行排比列举,从形象上给人一种很多事实支撑这一理论,泰山压顶一般的感觉。而且不应当仅仅是排比列举事实,也应该对每一个事实进行一句话左右排比式的解释,这样更能传达论据的有力性。例如说,论证利己主义者的嘴脸,也可以借鉴鲁迅先生的写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有人打着自然选择的旗帜,有人呼喊仁义道德的口号,有人更是脸上挂满了浩然正气。但是仔细翻阅他们厚重的内心,却只有两个字:吃人!借着自然选择的名义侵犯弱者,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攻击异己,再用一身“浩然正气”把自己的所得利益写作合情合理。呵,好一个“精致的人”!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藤野先生》
出自《藤野先生》的这段话,体现了鲁迅先生在驾驭语言方面的绝活之一,反讽。本段文字即是在讽刺在东京不学无术的大清国留学生们贪图享乐的生活丑态。明知丑陋,却依然叠加了数个赞美之词,而且都恰当得赞美到点上。标致的外貌却是头上油光可鉴的发髻,学跳舞却伴有烟尘斗乱的噪音,当一个明显的贬义词和针对之的褒义词连用时,的确可以起到1=1>2的作用。试想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换成“实在是丑的一比”,然后第二段删去最后一句,这就大大削弱了本应该拥有的讽刺感。例如讽刺某些失掉职业道德的医生: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此君之行不可不谓生财妙方。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人吃人。需要提醒的是,一般讽刺都是由虚扬和实抑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褒义词和贬义词,为了保证语言的犀利型和完整性缺一不可。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前赤壁赋》
千古美文,苏东坡的赤壁赋虽然是一篇借景抒情文,但在论证人生至理的部分也是非常出彩。直到高中毕业两年多的今天,我依然可以全文背诵赤壁赋,并且在心情焦躁的时候默背或默写这篇文章来平定烦躁感。本段中比喻说理是其说理的亮点所在。尽管作为一个烂大街的修辞手法,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比喻“太阳像个煎鸡蛋”云云,但事实是这样远没有发挥出这个奇妙玩意的全部功能。我们不仅要把相近的物质凑成比喻,还要运用抽象思维把平时认知里距离甚远的东西连接起来。本文中的时间无声无形,却被苏东坡用清晰可赏的水与月相比,抛弃了有没有实体的对立,把流逝与变化作为共同点统一起来,和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在这方面脑洞越大,越容易想出新颖别致甚至夺目的比喻。太阳公公的脸蛋像猴屁股这种水平的小学生比喻,还不如不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