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2023-02-04 16:24 作者:灏瀚曦和  | 我要投稿

对于人类社会特征划分有非常多的学术观点,其中一种观点就是分为“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

前现代的核心特征是“摆架子”,具体来说就是“官有多大”“活干了多久”和“菩萨保佑”。即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享有的权利由其在官僚系统中的位置、在岗位上的工作经验甚至和宗教迷信有关,学术上把这些特征归结为保守主义(对应封建士大夫)、经验主义(对应生产性的工匠)和神秘主义(对应宗教)。

现代的核心是“和所有人讲道理”,既要讲道理,也要力求让所有人都能接受,所以理性原则成为了现代的基础。“和所有人讲道理”产生的两个伟大成果分别是数学和现代科学,数学公式就是纯粹的逻辑,能否学懂数学,与人的出身无关;而现代科学的一大标准就是结果的可重复:即只要满足实验条件,就能够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得到同样的结果。现代性在现实世界的具体反映是:民族国家(五常)、理性主义、工业化、科学技术、宏大叙事(新闻联播)以及对“结构”的重视(比如每个学科里都要求的结构化操作、结构化教学等)。

至于后现代,其特征就是“自己开心就好”,后现代不是建构产生的,而是在对现代的反叛和解构中诞生的,后现代的思想往往建立在个体感受上,譬如美国纽约之前有过一个活动,性少数群体可以领到数百美金,而官方给出的性别分类有一百二十余种之多,其中定义多见“feel”这个字眼。后现代在现实的反映包括:去工业化、原子化(每个人各过各的)、去中心化(拒绝主流文化和道德)、解构、精神分析等。

对于社会特征的划分,每种划分方法都是挂一漏万和模糊的,划分出来的种类之间也难免出现重叠,但都比不划分要好。卡西尔在《论人是符号的动物》里认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劳动之中,这种文化劳动不仅仅局限于艺术,也包括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这种认识的表达。马克思也提出,所谓人性,其实是社会存在和生产力发展在人精神世界的反映。所以,透过对人类社会的划分,人得以更好地看清楚自己和周遭人的处境,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和周遭人对事物的反应判断出大概的思想倾向。

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往往是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三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各有优劣。


谈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