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资笔试科二知识点梳理(11)

2022-07-08 08:42 作者:橦杺沅  | 我要投稿

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和意义(简答)

  1、德育定义: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3、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二、德育的任务(简答)

  1、定义:指学校通过德育为实现德育目标应肩负的工作职责

  2、德育内容: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三、教育过程的矛盾(简答)

  1、德育过程定义:是以形成受教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2、构成因素:教育者、受教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的矛盾

  (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3)受教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1)定义: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这四因素并让它们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

  <1> 定义: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道德观念

  <2> 构成:道德知识、道德判断

  <3> 意义: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情

  <1> 定义: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做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

  <2> 意义: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4)意

  <1> 定义: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2> 意义:道德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5)行

  <1> 定义:即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和外面表现

  <2> 意义: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6)培养要求

  <1> 德育的培养过程,一般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

  <2> 由于社会复杂、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又有相互独立性,不必拘泥一种顺序

  <3> 要根据学生发展特性,选择多种教育顺序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1)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2)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3)任何外界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形成

  (4)教育是外因,思想都是内因,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过程也就是品德不断发展过程

  (5)要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依靠活动交往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来形成发展,通过活动交往来表现

  (2)有目的的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可以加速个体品德发展,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

  (3)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组织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教育者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要组织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有吸引力的活动和交往

  4、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长期的过程

  <1> 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过决定的

  <2> 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长期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3>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决定了德育是长期过程

  (2)德育过程是反复的过程

  <1> 青少年处于成长期,没有形成世界观,思想不稳定

  <2> 社会影响因素复杂化,在德育发展中会出现反复现象

  (3)根据德育过程长期、反复、渐近特点,教育者要长期一贯、耐心细致教育学生,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五、主要德育原则(论述)

  1、方向性原则

  (1)定义: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基本要求:

  <1>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思想、新概念,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判断善恶的能力

  <3> 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方向性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劳动和自我教育中,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2、知行统一的原则

  (1)定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理论教育,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基本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武装学生,提高学生道德意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定义: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基本要求:

  <1> 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2> 教育者要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学生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定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思想品德

  (2)基本要求:

  <1>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 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1)定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基本要求:

  <1> 以发展的眼光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2>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六、德育的途径(论述)

  1、教学

  (1)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3)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教学是最系统、最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

  (4)教育者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2、社会实践活动

  三种类型: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

  3、课外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1)共青团、少先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2)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等集体活动是德育途径

  5、班主任工作

  6、志愿者活动

  七、中小学常用德育方法(论述)

  1、说服教育

  (1)定义: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这是德育的基本方法

  (2)基本要求

  <1> 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 有知识性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 态度真诚、热情

  <4> 善于抓住说理时机,引起学生共鸣,增强教育效果

  2、榜样示范

  (1)定义: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是德育常用方法

  (2)基本要求

  <1> 选好榜样,要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2> 要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实质,不要表面模仿

  <3> 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敬慕之情

  <4> 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自己行为

  3、指导实践

  (1)定义: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

  (2)基本要求:

  <1> 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锻炼

  <2> 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结合提高学生意识的情感体验

  <3> 明确目的,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

  <4> 不断督导检查,让学生坚持

  <5> 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4、陶冶教育

  (1)定义: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2)基本要求:

  <1> 创设良好教育情境

  <2>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3> 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5、品德评价:包括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教资笔试科二知识点梳理(1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