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侯版):中世纪西欧的文化
中世纪西欧的文化
一、加洛林文艺复兴
·中世纪初期教育、文化领域的蛮荒
·“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就
·“加洛林文艺复兴”与基督教
二、12世纪文艺复兴
·12世纪文艺复兴的内容
·大学的兴起
·经院哲学的繁荣
·经院哲学内部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
“大文艺复兴”的概念、解释是由19世纪瑞士著名史学家布克哈特奠定的学说。他的代表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该书提出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解释成为文艺复兴学说的正统。他认为文艺复兴一共有两大发现: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世界的发现:人们摘下了罩在眼前的中世纪的神学面纱。睁开眼睛看到了自然的美,于是艺术作品中表现出自然的美同时也开始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人的发现:中世纪的神学认为人就是上帝意志的工具,按照上帝要求做各种事情,最后得到上帝的拯救。文艺复兴时期人终于发现了人自身,人就是人。于是发现人性、歌颂人性和作品中表现人性的美。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它标志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开端。意大利是近代文明的长子。
评价:布克哈特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概念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并成为20世纪史学所推崇的学说。同时也受到了诸多史学家的驳斥。受攻击的一点为: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同中世纪典型的文化之间划下一道鸿沟,一刀两断。把文艺复兴过于近代化了,把文艺复兴的人过于近代化了。
这种质疑的声音也代表了学术界的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文艺复兴”的概念开始泛用。有人认为古典文化的再生,文化的繁荣绝不是在14、15世纪之交的意大利首次出现。往前看至少在典型的中世纪阶段还有两次:一为加洛林文艺复兴;二为12世纪文艺复兴,这些概念都是20世纪西方学者在反思、质疑布克哈特这种经典解释的时候提出的概念。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对于中世纪文化、教育领域黑暗的印象。
一、加洛林文艺复兴
·中世纪初期教育、文化领域的蛮荒
·“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就
·“加洛林文艺复兴”与基督教
进入公元五世纪,西欧地区由于接连几个世纪的动荡、战乱再加上西欧征服者日耳曼人自身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下(军事民主主义阶段)所以中世纪初期就发生了古典文明的衰退,教育与文化的崩溃。当时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赳赳武夫任意驰骋的社会。
可以说中世纪初期唯一可以同文化沾边的就是教会,唯一同文化沾边的人就是教会人士,唯一同文化沾边的活动是教会活动。
随着基督教在中世纪初期的进一步传播,古典文化的衰退更加严重。因为在当时教会人士的眼中,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格格不入。认为古典文化是异教文化,古典作品是异教范畴,非基督教的东西。因为古典文化和作品崇尚人的美德,歌颂自然、赞美人生;或者是信仰多神或不信神,有时态度摇摆处于信与不信之间。这些对于中世纪教会来说的就是渎神。
古典文化中的一些特色当然与中世纪初期的基督教合不上拍。古典文化歌颂人的美德;基督教会歌颂上帝的美德,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古典文化歌颂人生;而中世纪教会的官方哲学认为人生而带有原罪,这一生是赎罪的一生。古典文化崇拜多神、不信神(人的事情就由人自己决定)、有时又处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态度摇摆,不是那么坚定,更谈不上虔诚,有时又用人际关系比附神际关系(古希腊诸神具有“人性”)。而中世纪的基督教实行严格的一神教信仰。
中世纪初期,一方面是战争和动荡造成古典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主导精神基督教与古典文化不相容。因此,古典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的衰退是必然的。“黑暗的中世纪”用于描述中世纪初期教育、文化领域的蛮荒还是恰当的。
当时的知识分子团体——教会人士,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中世纪初期的西欧学术、文化的中心是修道院。修道院中学术、文化活动主要是研习和抄写经卷。当时的书写材料是很珍贵的羊皮纸。为了抄写经卷,一些修士就把已经写有古典作品的羊皮纸刮干净,重新写基督教经卷。一方面是因为书写材料珍贵;另一方面是修士的知识文化水平比较低,读不懂羊皮纸上的古典作品。
当时还是有文化之光,那就是“加洛林文艺复兴”。此术语用于概括8至9世纪加洛林帝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内的繁荣景象。这是进入中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景象。
查理曼本人武功赫赫,但是文化水平不高。根据其传记作者奥因哈德说:查理曼本人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拉丁语,也学习过希腊语。很热衷于学文化,很努力。但他不会写字,艾因哈德认为可能是查理曼接受教育比较晚,手指不够灵活因而书写艰难。尽管如此,查理曼确是一流的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整个社会需要来一番教化(基督教文明的教化)。由于广大的受众没有文化[明强1] ,传播基督教文化的人水平也有限,这样就缺少牢固而强大的文化载体,使基督教充分发挥它的教化功能。
8世纪后期开始,查理曼下令每个主教区和修道院都要建学校,教人识读和书写拉丁文,还有简单的算术。在宫廷邀请一流的学者来讲学,其中名气比较大的就是来自英国约克郡的阿尔昆和查理曼传记的作者艾因哈德。
中世纪基督教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就是拉丁语。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基督教同教会人士贬斥的古典作品发生了联系。古典作品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拉丁作品,这就使得古典的拉丁文著作受到重视,因为要想掌握拉丁文就需要阅读大量的拉丁文著作。古典作品成为教会学校研习的对象,大量的古典作品由此得到了整理和保护。有一个统计,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罗马的诗歌、散文、史诗等作品大概90%是加洛林文艺复兴时代整理、抄写和保存下来的。
“文艺复兴”的字面意思是“古典文化的再生”。加洛林文艺复兴只是部分古典拉丁文著作的再生,用“文艺复兴”一次有些夸张,但是在历史上必须要给予肯定。
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成就:
·整理、保存和抄写拉丁作品,为了学习和掌握拉丁文而做此项工作。
·阿尔昆组织专门的团体来编订新版《圣经》,并在以后成为一个权威性的《圣经》版本。
·一种 新的拉丁文书写体即“加洛林小写体”流行开来。这已基本接近现代字体。
中世纪开始之后,基督教就上升为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绝对的精神权威。现在出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大家开始重新研习所谓异族范畴的拉丁作品。怎么协调宗教信仰与古典文化的关系?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一次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神学为主导的一次教育文化活动。此次文艺复兴中文化是宗教的工具,宗教是文化的内涵。这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突出的特点是为宗教服务。
查理曼提倡文化和教育的出发点是信仰。他曾说过掌握文化,学习拉丁文的宗旨在于更好的理解基督教经文。进而提高领悟神启示的能力。
二、12世纪文艺复兴
·12世纪文艺复兴的内容
·大学的兴起
·经院哲学的繁荣
·经院哲学内部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
尽管有8—9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但是11世纪之前西欧文化是不能用“繁荣”二字形容的。西欧文化在11世纪之后开始繁荣,与经济、城市发展的时间是一致的。
12世纪的文艺复兴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如: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欧人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手中获得了大量的古典作品,特别是古希腊文作品,然后开始把得到的作品翻译成拉丁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作品是直接把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像从拜占庭得到的这些希腊文作品;从阿拉伯人手中得到的古希腊作品已经由阿拉伯人译成了阿拉伯文,所以当时的西欧人在经过一次转换由阿拉伯人译成拉丁文。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都被翻译成拉丁文,于是就出现了古典作品的再生。
随着11世纪以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从意大利开始出现了《罗马法》的复兴。随后西欧其他国家就陆陆续续有老师、学生来研习《罗马法》。西欧地区在上古属于西罗马帝国范围,这一范围通行罗马法。但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法律就变得相当混乱。中世纪的法律大致上可划分为三类:①日耳曼各部落的习惯法;习惯法大部分内容是不成文的,是社会风俗。当然也有小部分是记录成册。中世纪初期很多人的心目中法律不是由什么人来制定的,更不像我们现在的理解是立法机构颁布的。它是古已有之,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有的时候它被忘记了,什么事情发生要怎样的处理要遵循多年的习惯,但是此时人们已经忘记了这种习惯,于是就组织一个班子通过访问一些长者、有些知识或德高望重的人来重新恢复这样一种习惯。因此当时有一种说法:“法律是找到的”。习惯法大部分是不成文的。②日耳曼各王国所制定的法律。③《罗马法》,罗马法是成文法,但是在中世纪初期文盲遍天下,事实上在很多地区无人知晓也不知道用拉丁文写出的条纹意义何在?中世纪初期《罗马法》主要实行在教会内部。但是11世纪以后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当时城市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意大利的城市《罗马法》开始复兴。最早出现的大学就是以法科为主导的大学,意大利的伯罗尼亚大学最初就是以研习罗马法而知名。因此《罗马法》的复兴是“12世纪文艺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还有大学的兴起、经院哲学的繁荣等。
11世纪之前的学校称作“教会学校”,不是主教学校就是修道院学校。在往下追还有基层教区牧师开办的一些非正规的学校。11世纪之前西欧的教育是教会系统内的教育。教会学校最基本的科目是拉丁语,还有一些基本的宗教仪式。教会学校再往上学习就是“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事实上在当时教会学校的教育中“七艺”与基督教神学密切相关。如学习文法是为更好的掌握《圣经》,理解基督教神学典籍。学习修辞和逻辑有助于神学问题的讨论和解释;学习几何和算术是中世纪教堂建设所必须的知识,另一方面中世纪教会学校所讲的几何、算术已经被教会赋予了一些神秘性。比如有些数字有特定的神学解释。3意味着三位一体;7为七项圣礼;12为耶稣的十二门徒;涉及特定的数字都要引出它特定的神学含义。几何讲事物的空间存在、空间形式,这种空间的协调性被神学归结为“上帝无穷力量的一种体现”。所以教会中的几何和算术无法应用现代的语境去理解和认识,它有它的神秘性。学习天文涉及教会对一些天象的解释,也涉及到对一些宗教节日的确定。学习音乐有助于人们体会教会圣歌的内涵。“七艺”在当时要为基督教神学服务。
11世纪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学校”。这是对教会学校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因为意大利集中了当时一批最发达的城市,所以城市学校出现的比较早。如11世纪的伯罗尼亚(又译波轮那或波轮亚)就出现了以法科为主的学校,专门研习《罗马法》。大学就是在城市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大学”一词在中世纪的含义与今天不同,最初指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社团[明强2] 。12世纪逐渐出现的一批大学是西欧最古老的大学[明强3] ,包括意大利的伯罗尼亚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13世纪英国又有了剑桥大学,法国奥尔良大学等等。总之到了14世纪已经有大学40多所。
尽管判定一个大学没有确切的标准,但是还是有一些特点:
① 大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与自治权利,并在法律上得到肯定[明强4] 。而教会学校直接从属于主教或修道院长。大学成立之初自主性比较强,自治权利比较多。但是随着大学的发展教会势力开始介入,市政当局开始介入。不少大学为了维护自身的自主性、自治权利就与市政当局展开了斗争,发生冲突。因为在当地无法生活,生命受到威胁,有的大学部分师生开始外迁。13世纪出现的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奥尔良大学、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都是在争取自主权背景下出现的。牛津大学与牛津市政当局发生冲突所以部分师生就外迁到了剑桥大学。巴黎大学部分师生外迁到奥尔良,奥尔良大学由此形成。意大利的伯罗尼亚大学外迁到帕多瓦,帕多瓦大学由此形成。
② 大学是分系分科的学校,大学是多学科教育的场所。最初的大学确实是以某一学科为主,如意大利的伯罗尼亚大学就是在研习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法科为主的学校。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学逐渐走向多学科的教育,这是与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明显的不同之处。
中世纪的大学通常设有四个学科:神学、文艺(人文学科)、法学、医学。大学之间存在差异性,如有的大学偏重神学和医学,有的偏重法学、医学。 其中文艺是基础学科,主要学习文法、修辞、逻辑。通过考试学生就可以获得学士头衔。通过两年辅助性的学习,又可获得文艺学硕士头衔。代表从此取得了授课资格,教授文艺学。如果是神学、法学、医学专业的学生要在完成文艺学的学习后继续深造。神学专业学生获得的头衔通常叫“硕士”;法学和医学获得的头衔叫博士。中世纪的硕士、博士更多的是学科之分,而不是高下之分。
当时大学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然后讨论。或者说学生听课、记笔记,课下背诵然后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当时的书是写在羊皮纸上的,价格昂贵,大部分学生买不起。所以当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上课听、下课背,然后辩论。
中世纪的大学受着教会的控制,特别是神学的统治。大学中讲授的各科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是不能违背神学原则的。中世纪大学中有相当比例的教士上课。有一个统计,到15世纪时英国大学中的教师教会人数要占50%.侧面证明大学的自主与自治权利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虽然自主与自治是某种程度上的,但是毕竟有一批有志于学术的知识分子,有相当比例世俗人士(非教会系统)担任教师。大学的思想范围相对宽松,有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对于人理性的成长是有利[明强5] 的。所以大学的出现标志着中世纪思想、文化中心的转移。此前中心在修道院和教会学校,此后中心在大学。这个转移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某一个大学出现就完成了转移。
经院哲学盛行于12、13世纪。“经院”字面意思是指“学校”、“学院”。是在大学氛围中研讨、传播哲学。
中世纪神学同哲学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把经院哲学理解为12、13世纪流行的基督教哲学完全可以。
经院哲学论证的对象是上帝及其相关的宗教问题。旨在给予基督教信仰以逻辑化的论证,用逻辑的方法证明基督教信仰的正确性。证明基督教的真理。方法:从《圣经》及神学著作中引经据典,然后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即形式逻辑,中世纪这套推理的方法叫辩证法)加以分析和论证。
所谓经院哲学家、经院学者,他们的工作就是运用逻辑推理,对于一些神学问题,如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人的原罪等进行论证。
辩论是当时最主要的研讨方式,把神学中的一些大问题摆出来,把神学家有关这些问题的解释包括其中相互矛盾的材料摆出来,大家运用形式逻辑这种推理加以分析和论证。经院哲学完全是脱离实践的哲学,它不讨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不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
由于经院哲学脱离了生活实践,这种哲学是空洞的、繁琐的。有的书上就把经院哲学称为“繁琐哲学”。因为其用逻辑推理反复论证,甚是无聊。如探讨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天堂中的玫瑰花是否有刺。
但是无论从当时看来还是从西欧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经院哲学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为自中世纪以来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出于盲从。中世纪初期教会甚至一度搞信仰上的蒙昧主义,把异教文化、异教作品作为基督教信仰的对立面,大加摧毁。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曾言:不学无术是虔诚信仰之母。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无知,庄严的神秘。所以中世纪开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切文化都笼罩于神学的迷雾之中。
经院哲学通过理智使得信仰变得更易接受,这就是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人的逻辑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的合理性在神学的框架之内,获得进步不断成长。
经院哲学探讨的并非百分之百神学意义上的问题,还有如人的美德、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等。有关人的美德等问题使得今人得以管窥当时之人的美德标准,心路历程。唯实论与唯名论则是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虽然经院哲学主流是空洞、繁琐甚至无聊的神学问题,但全观经院哲学则是一笔不可抹杀其存在价值的东西。
经院哲学所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哲学史上)“一般”和“共相”问题。即概念和概念所指代的具体事务之间的关系。围绕“共相”问题的讨论,经院哲学家内部分成两派:唯实论和唯名论互相争论。
唯实论属于教会正统理论,他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越普遍、越抽象就越具有实在性。只有“共相”才是实在,具体的东西不过是共相的一种表象和反映。共相的概念在柏拉图的学说中称作“原型”,如猫不仅仅是指一只具体的猫,亦在描述一个普遍的概念,这就是原型。具体的猫不过是这个原型不完整的、具体的反应。代表人物: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伦;最著名的代表阿奎那。
唯名论认为“共相”不具有实在性,不过是一个名称、词语而已。这一派强调只有具体的事物才是实在的,具有真实性。代表人物:法国神学家阿伯拉尔。他认为借助逻辑推理的手段就可以调和基督教神学之中那些相互冲突、矛盾的权威观点。他的想法很大胆,把神学问题归结到逻辑问题上。
唯实论与唯名论的共同点在于不否认“理性”,都强调“理性”为信仰服务。差异在于唯实论始终坚信信仰是绝对的第一位,理性的位置要往后放。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伦:我信仰了才能理解。唯名论则反过来,法国神学家阿拉伯尔:我理解了才能信仰。阿拉伯尔并非否定信仰,而是强调用逻辑推理来为信仰服务,使得信仰更加的坚定。
评价:经院哲学这种脱离实践的方法决定了它最终要走向没落。单靠逻辑推理,最终势必会走向空洞。14、15世纪经院哲学已经走向没落,巴黎大学的校长说过这样的一番话:一切费尽心力的探讨都是徒劳的。
古典文化提供了逻辑论证的方法。
11、12世纪以后,古典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得到保护。其前提是在基督教语境之中来完成的。
[明强1]借助宗教可提升文化水平
[明强2]西欧中世纪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组织。教士属于教会系统;手工业者属手工业行会;商人有商人公会;教书和学习的人也有自己的组织叫大学。大学属于广义行会中的一种。
[明强3]由于材料的短缺和判定大学的标准不一,无法确定中世纪第一所大学,所以把12世纪逐渐兴起的一批大学称为欧洲最古老的大学。
[明强4]有大学特许状的存在
[明强5]大学中知识分子通过辩论等一些方法和途径有助于人理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