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大英博物馆,如果文物会说话,他们一定呐喊:我想回家

一口气看完大英博物馆
没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国文物,十大“镇馆之宝”中国文物竟占三席,身在异乡,这些中华文物又见证了多少血泪史?如果文物会说话,他们一定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我想回家!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又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赃物博物馆”,馆藏800多万件,却有97%属于他国文物,分别设立古埃及博物馆、希腊与罗马文物馆、东方文物馆,其中,东方文物馆里有大量来自中国的文物,约2.3万件,他们在中国馆的展厅门口写着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广泛、最持久的文明,但这些最广泛、最持久文明的载体却留在了世界的另一侧,中国文物是怎么被“拐”去英国的呢?中国最好的文物为什么都去了大英博物馆?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国门,在这片深受华夏文明浸润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夺取我们的文物,破坏我们的文明,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英国人对我们的文物虎视眈眈,为了摆脱文物被抢的被动局面,当时的清廷将一些文物运送到海外做展览,英国成为最主要的目的地之一,海外展览既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也是为了向世界宣告这是中国文物,这样的方式使得中国文物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由于后期局势动荡,能够分出来保护文物的力量微乎其微,崇尚殖民主义的英国在各个方面都想搞“扩张”,公然插手中国文物的海外展览,把最好的文物“拐离”故乡,西方人也许读不懂我们的文物,但他们知道掌握文物等于掌握历史,对他们来说文物也许只是收藏,只是占有,但对中国来说,文物是同胞,是血脉相融的历史记忆,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现如今,想看一眼我们的“同胞”居然还要买门票上别人家去看,而且还不一定能看到(大英博物馆并不展示所有藏品),这对于我们是何等的屈辱!英国夺走我们的文物,竟然还觍着脸让我们的文物来“镇馆”,这镇馆三剑客中,有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女史箴图》,有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有大气壮观的大维德花瓶,就像前面说过的,他们拥有了文物,但他们永远不会懂文物,《女史箴图》是中国乾隆皇帝的宝贝疙瘩,原作者是东晋的画家顾恺之,是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叙事风格绢本画,讲述了12个古代女德的故事,其真迹早已失传,唯一的两幅临摹副本,英国占了一个,甚至还是艺术价值更高的那一版,但看看这群不识货的外国佬,仅仅用25英镑的白菜价就把它转手给了博物馆,看似更具专业能力的博物馆,竟把这幅画作拦腰截断成三段,用日本画的方式保存,导致这幅珍品因木板老化而开裂,最终,还是我们的中国修复师邱锦仙让这幅古画“起死回生”,果然,只有自己人才懂自己人,只有中国人才懂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的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光鲜亮丽的画面上带着刺目的裂痕,一千多年前英国人看到绚丽的壁画,只想占有,便敲碎它一块块运回去,1856年到1932年间,无数个“冒险家”打着科考的幌子深入大西北,带走大量珍贵文物,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深入敦煌藏经洞,诱骗千佛洞主持王圆箓将24项古本,五箱古画,丝绣品等万余件文物偷运到了大英博物馆,他们甚至不费一兵一卒,没有任何阻拦的拿走了这批珍贵的财富,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痛斥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无数敦煌研究者也扼腕叹息,文明从古代走来,在现代赓续,最近冲上热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出逃,诉说着文物们的归国期待,这是一盏以和田青玉为材料,运用掏膛和圆雕工艺制成的现代工艺品,由中国玉石家俞挺制作,它身上的缠枝纹又被称作万寿藤,产生于汉代,在元明时期得以流传,寓意吉祥长寿,带着满满的中国味,这盏“小玉壶”代表着新生代的希望,它说明中国文明一直在传承,从未忘记。
今年8月,大英博物馆再爆失窃丑闻,近30年来,大英博物馆被盗6次,频繁的失窃、管理漏洞,让各国纷纷感到担忧,发出归还文物的号召,归还文物这一做法在国际上早有先例,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的博物馆陆续推动了被盗文物归还原籍国的项目,近年来,德国开始归还在殖民时期掠夺的战利品,各国的文物带各自的基因回家才应该是文物们最终的归宿。
大英博物馆以《大英博物馆法》打掩护的日子终不会长久,作为曾经的受害者,中国也在“追回”文物的道路上有了一定的突破,通过国际合作、司法沟通、协商捐赠等方式,我国已成功促成数十万件文物的回归,如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西周青铜虎鎣(yin)、马首铜像等,这是国家对文物的守护,也是中华复兴的见证,《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大热告诉我们,在文物回国这条路上除了国家的努力,还应当有我们“家人”的一份力,国家要强大,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文物保护意识也要强大,希望每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都能顺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