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NCT 罗渽民】隐于书后

2020-02-13 00:08 作者:子书颂  | 我要投稿

灵感来源于《查令十字街84号》,《玛丽和马克思》.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上升真人.


我认识你,始于秋季,终于春季。


在秋天刚开始的时候,我又去了一趟书店。


明信片都很可爱,售卖薯片包装的诗集,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看书,没有人说话,店里放着舒服的音乐。


我喜欢这样的感觉,从喧嚣世界里逃出来,读书念情诗,时间流逝没有声音。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看过余华的《活着》之后,我在明信片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整理好我的东西,把咖啡杯里的咖啡喝完,便离开了。


奇怪啊,我明明带回来了。罗渽民翻找着他的背包。应该是夹到书里了,他这样想,然后摇了摇头,真是的,下次再拿吧。


再次来到书店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去找我的明信片。翻开书查找,它还在,我松了一口气,当我把它翻到背面,却多了一段话。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有趣啊。我这样想着,随后拿起书继续往下读,不知怎么,书上的字一个也走不进我的心里,我还想着明信片上的那句话。


最后,我拿出另外一张明信片,写上了这样一段话。


“世人追逐的一切皆为梦幻泡影,去了魅都只是常人而已,这样想来,真是难以赞叹和崇拜谁了。”


写完这段话后,我把它夹进了书里,然后左右看了看,确认没人注意到我之后,把书放回了原处,然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人甚至不需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无用的清醒会让你感到生活没有价值,所以就不要过分清醒吧,半梦半醒的状态,我认为是最合适不过了。”


这是我再次看到的,对照字迹,能确认是一个人。我把它捂在胸口处,像是得到一件宝贝。


我便经常以这样的形式与他对话,时常翻看明信片,不知不觉也有一沓了,我也有了自己的期冀。


当一本《活着》已经看完许久,当我不断的又有了新的想法,当秋天到了春天。


“我们见面吧。”我在明信片上赫然写着,在我们以这样的形式联系很久之后,我这样写道,我知道这很唐突,但是唯有我想见到她的心,迫不及待。 


我希望她能够看到。


我留下约定的时间之后就离开了。


周六的早晨我特地的早起,焦急的等待着下午的到来。


我搭乘公交车,沿途的风景净收我的眼底,但是我没有像以往那样,好好的去品味它们,我不安。


我的不安源于我的不确定,我不确定她是否会看见那张明信片,我也不确定她能否如期而至。


一下车我就急急忙忙的跑向书店,推开店门,门上挂着的风铃被我弄得作响,其他顾客的向我这看来,我点头向他们致歉,然后无视了吧台店员向我打招呼,就冲向了二楼。


二楼只有一个人,一个女孩。我调整自己的呼吸,看向她。


和煦的阳光照着她,睫毛在脸上投射出了一片荫翳,她的一只手拿着搅拌棒,搅动着咖啡中还未融化的方糖,方糖在咖啡里慢慢融化,搅拌棒和玻璃杯碰触发出声响,被搅动的漩涡像是拥有巨大的引力,把我一点一点吞噬。她的另一只手翻动着书页,那本书,正是余华的《活着》。


我收回目光,整理自己的思绪,等我再次看向她时,她刚好也看向我。


也许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冬天,一片绝无人迹的雪地,但是在遇见你之后,万物复苏。





PS:脑海中被一个未曾谋面的朋友占据,仅凭书信维持多年的联系。这种感觉就犹如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难能可贵另一个我,并没有惊艳了时光,但温柔了整个岁月。无关青云路,无关诗书,无你处,无江湖。我也曾无数次的幻想海莲和弗兰克,玛丽和马克思见面时候的样子,是否也如我所写的一样,在一个安静的下午,一切都刚刚好。

【NCT 罗渽民】隐于书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