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伤逝
几年前,电影看过一遍半;现在看到一半又继续不下去了。不忍心看二人再会之后的部分。
书的话倒是好好地看了三四遍。大概是因为电影的表现力更强,而安静地读书的时候,潜意识里更容易明白,这是一个他乡异国,遥远的年代,书中人完全和自己的生活、阶级对不上的,虚构的故事。文字更有那种冷眼旁观的冷静克制。书的主视角完全是尼克的,并不像电影这样更容易直观感受到盖茨比的悲剧。
但是读完后的伤逝感是一样的。我置身其外,又身在其中。
在我看来,这是一句简洁而有禅意的话,对一种瞬间的感觉的一个精确描述。当然书里的金句还有好多,大家都知道的。比如关于批评的那句,还是我写在笔记本上的座右铭,虽然我一直改不了喜欢评价别人的毛病......
但后来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一句:I am within , and without.
回想起当年就像尼克一样,我孑然一人到一个新的城市开始工作。孤独的日常的生活久了,通勤路上很容易对那些匆匆过客产生好奇,会思考着那些一面之缘的陌生人的身体里装的那个“我”。我自然是我,你也是“我”,映入眼中有那么多的“我”。每一个我都有着各自的追寻和失去吗?就是这样一种孤独的,但是又感觉到人间联系的,关于生活的一种思绪。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我猜这种思绪也许这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的灵魂和缘起。
回到电影上说,这是一部好电影。在我几年前看过之后,每次读原著时,提到盖茨比就想起了老李子的脸,而尼克确实应该有着托比马奎尔的那样邻家男孩的随和面庞。电影把书中的人物,场景和情景都完美地再现并丰满了起来。老李的表现是相当让人信服的,完全演出了那个出身贫困,努力奋斗,一往情深的盖茨比。我有时候妄想如果菲茨杰拉德能看到这部电影的话,老李子的表演大概还能对他写自己的那个盖茨比产生一些启发。
当然也有一些缺点,几年前我看到的专业影评中,一个诟病之处是电影用的过于现代化的配乐。比如派对那里完全像是21世纪party的音乐,其他几个地方也是,有些出戏。以前我感觉不到,现在的我看来,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
最后,我手边正好有一本书,海明威的《春潮》,致读者里提提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是这么说的:读者啊,我对菲茨杰拉德先生怀着最大的敬意,只要有任何人敢于攻击他,我将第一个跳出来捍卫他,这还用得着我来说吗!而且这也包括你在内,读者!
海明威为了菲茨杰拉德不惜得罪读者,钦佩发自真心。
但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菲茨杰拉德,我猜也许是因为海明威自我感觉写了篇巧妙的小说(然而《春潮》这个小说呢......一言难尽)。而菲茨杰拉德,我个人觉得,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叙事精妙。
写了这么多,我本来想说的自己的伤逝感就不怎么有了,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