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坦克像馒头,美国TV1核动力坦克

上世纪5、60年代,核动力这种新型能源成为大国的宠儿,在先后解决了核电站、核动力潜艇等技术后,各国还在继续延伸核能的使用范围,提出了核动力飞机、核动力导弹等设计,在陆军方面还提出了核动力坦克。

提到美国的核动力坦克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那款炮塔和车体不成比例的TV 8,还有文章称它是美国唯一一款核动力坦克,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首先美国并没有一款成熟的核动力坦克,而不成熟的设计反倒有好几款,比如R32。
1954年,美国决定设计建造核动力坦克,第一款设计名为TV 1,这是一款很笨重且臃肿的坦克,车体就像馒头一样,预计作战重量约70吨,坦克外形高大,车体正面装甲达到了350毫米,这么厚重的装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安装在车体内的核反应堆。

按照设计,反应堆的热量将用来加热吸入的冷空气,冷空气本身又起到了给反应堆散热的效果,高温膨胀的空气再用来驱动涡轮机,如此为坦克提供动力,预计加注一次燃料可以持续运行500小时,坦克的炮塔内将安装一门105毫米线膛炮,具备常规的交战能力。然而这个设计有很多不足,反应堆的结构会污染吸入的空气,坦克就是一个行走的核污染源。
在1955年,会议决定用新技术对TV 1进行改进优化,新的核动力坦克被称为R32。新的坦克在外形上还有些相似,但是因为在核反应堆小型化方面取得进步,因此两种坦克在内部构成上完全不同。

R32的整体重量降低到50吨,车体臃肿像就像个馒头,它的炮塔内安装一门90毫米主炮,车体装甲也降低到120毫米,动力方面将放弃TV 1那种加热空气的模式,可能是回归到了传统的发热“烧开水”的模式。

根据计算,R32的核反应堆运行更加可靠,加注一次燃料可以支持坦克运行4000千米,这么远的运行距离中履带都需要维修保养好几次了。虽然有提供防辐射的设备,但是仍然计划定期更换坦克车组,以及建立新的维护保障单位。
不过美国军方对R32的设计不是太满意,原因可能是这种轻量化的坦克在作战能力上不够,昂贵的核动力坦克配备90毫米炮,无法与T-55这类坦克交战,还有就是R32本身存在的核辐射等问题没能很好的处理,日常状态下都会危及自身,战场上就是一枚行走的小型核弹。

在50年代中后期美军已经对核动力坦克失去了兴趣,因为这种装备以当前的技术确实不适合,就算造出了足够可靠的小型核动力设备,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在坦克的三大要素“火力、装甲和机动”中没有做到平衡,过分强调无限制行驶能力只是可以降低后勤燃油供给负担,可是坦克造价、环境破坏等矛盾反而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