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系列之4:您还别不信,我们的脑袋已经进入共产主义时代!
1
前面三篇文章,我们主要是以文章为例,解释了精神产品的生产,还有其价值实现的方式,也就是脑力劳动到底是怎么来钱的,我们已经发现,精神产品已经可以独立的挣钱了。从生产、传播到消费的过程中,作者先获得了利,又获得了名,还有知识产权,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所谓的闭环,无非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良性循环,就像一个车轮一样,可以长期持续的滚动运转下去了,就是说,精神生产可以独立成业了。单个的精神生产,汇聚在一起,就是整个社会的精神生产方式,这个名词看起来貌似高大上,但实际上非常简单易懂。要理解精神生产方式,那就看看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方式就一目了然了。农业生产,无非是土地上种植,产出农产品或自己吃、或者赶集去卖,变成钱再买别的商品,满足自己家庭生活需要,之后,再种地再卖农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的闭环了。
2
那为什么精神生产以前不挣钱,而现在又能来钱了呢?在这个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规律在起作用呢?这些社会的发展变化说起来又是一个宏大叙事,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简单化的描述。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极大的代替和解放了人类的劳动,在工业和农业领域,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大量的科技手段和技术工具得到了广泛使用,这出现了一个看似不好但实则是进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劳动者被排除了物质生产之外。看似不好,是传统行业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工作难找,挣钱的机会也就少了;但实则进步又体现在哪里呢?那是社会在代替并淘汰那些相对低端的辛苦的劳累的体力劳动,它要倒逼人类转而投身精神文化产业了。这就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初期提到的“机器排斥人”,事实上,机器对劳动的这种排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一直悄然进行,甚至变本加厉了。最典型的表现是,这种机器排斥人又从工业、农业等传统领域进入到了信息计算机产业中来了,除了各种高效的计算机软件,又出现了各种高效率的人工智能,现在又出现了 chatgpt 等处理大量信息并能和人交互的大模型。这种机器排斥人的现象甚至引发了很多人的恐慌,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将来人工智能要超过人,要取代人。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伟大的社会进步,这是要倒逼人类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从非创造性劳动向创造性劳动转移升级。即使再先进的大模型,它也只能帮助人搜集、处理各种信息,而不能代替人的思考和创造,驱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只是软件和大数据,而他们本质上是人的意识和意志的物化,是人类创造出来反过来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是大数据时代人类处理各种信息、迅速掌握各种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帮手,在利用它们的时候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我们人类才是主人,它们只是我们的工具,不能丢掉人脑自身的主导地位,不能过度依赖和迷信这些所谓的大模型,更不能指望它们代替人类去建设世界和改变世界。
3
有需求就有生产,就像我们很多人在刷抖音看短视频的同时,也必然有一部分人开始拍摄抖音、自制短视频一样,越来越多的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又转身成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众多自媒体平台上那些海量的信息、内容和视频,这都是投身精神生产方式的劳动者们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有了生产者,又有了消费者,精神产品又能直接来钱,这就意味着精神生产终于可以成为独立的产业了。而这种精神文化产业的出现,事实上,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社会大分工,它标志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我们已经说过,在这个新的产业中,人类的脑力劳动可以通过生产精神产品的方式独立创业了,而在此之前,它们或者“学得文武艺,卖予帝王家”,或者学而优则仕、或者被资本雇佣而获得工资,那都是对传统产业和传统行业的依附,一句话,那是对物质生产的依附式生存。为什么说精神文化产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社会分工呢?我们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几次大分工就知道了。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人类基本就有两个行业赖以维持生存,一个是狩猎,一个是采摘。在狩猎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发现并饲养动物幼崽,发展成后来的畜牧业;在采摘的过程中,我们的先民发现种子发芽以及植物的生长规律,这发展成后来的农林种植业。
4
就在工业文明发展到巅峰之际,一个新的社会大分工又出现了,这就是脑力劳动为主的精神文化产业,除了文学、艺术、影视、传媒、教育培训等产业之外,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咨询和策划,也相继独立成为新的产业。至此,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产业又向劳动人民敞开了怀抱,并开始吸纳大量的劳动者,但精神产品如何实现价值,却成为新的时代难题。人类社会就像一个母亲诞下婴儿的同时必然给他准备好乳汁一样,就在精神文化产业呱呱坠地、摇摇晃晃之时,一个伟大的生产工具横空出世,它一举改变了精神文化产业难以变现的尴尬局面,那就是我们现在人人都在用、人人又不知其有何大用的互联网。
5
是的,共产主义已经来了!就在全人类迷惘于自己的未来而纠结于眼前的困局时,那个被很多人怀疑、被很多人认为是遥不可及、甚至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共产主义却真的如一个幽灵一样悄然而至。这个幽灵就在我们的手机、电脑和网络上,它就在我们思考、写作、拍摄、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它就在我们已经和正在并且还要从事的精神生产上,它就在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互联网上。就在我们沉浸于各种信息的消费、沉浸在各种精神产品的生产的时候,我们的脑袋都已经不自觉的钻进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时代!共产主义,就是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生产方式,这种共产是信息、知识等精神文化资源的共产。这种共产不是把你的私人财产都充公而归社会共同占有,而是指,在精神生产的过程中,再也没有地主和资本家等什么力量可以占有信息和知识等生产资料来剥削你的劳动了。信息和知识是共有共享而不仅能被任何人独占的,人脑是每个人都有的劳动器官,互联网是共用的基础设施,你只要生产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就可以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了。并且,它在让你名利双收的同时,还为你创造了品牌价值和知识产权,它们,都是属于你个人的无形资产,你可以用它们反过来掌控精神生产的整个过程。在精神生产方式中,你是整个精神生产的王者,你可以做一个个体户,也可以和几个伙伴一起创业,但那是自由人的联合,不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剥削。所以说,精神文化产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社会分工,在它出现之前,脑力劳动只能依附于物质生产,而今,它使得脑力劳动可以独立成业,一句话,它造成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一次伟大分离。终于,在互联网这一伟大生产工具的帮助下,精神生产方式终于向全人类徐徐敞开大门,人类社会从而开启了一个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从物质生产向精神生产过渡、从工业文明向智慧文明跃进的伟大时代!
结束语
这篇文章的结论可能有点雷人,我写着也有点激动,但我们还是要收拾心情,冷静思考之后反复咂摸一下,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社会,看看是不是这样?最后,我就结合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言做些解释:1、共产主义是产品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想想精神产品,它不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而是以传播为目的的产品。并且,无论它怎么传播,它依然属于作者,即生产者。所以,精神产品不同于以交换为目的的物质商品,精神生产就是产品经济。2、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这个好理解,人们的兴趣和爱好都可以变成精神产品,看看头条上那些下棋和钓鱼的博主,坐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它们下棋讲棋不愁没钱花、钓鱼摸虾却不耽误庄稼。对于下棋的博主来说,下棋就是他的劳动,对于钓鱼的博主,钓鱼就是他的劳动,此外,演员的表演、歌者的演唱、作家的写作,这样的兴趣和爱好都已经发展成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了。这些劳动既有趣有味,还有名有利,人类的精神之花在向外绽放传播的同时,不但赢得了鲜花和掌声、赢得了点赞和转发,还有打赏、付费和广告的利益回报,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干这等好事,难道这还不是人的第一需要吗?
全文完,感谢阅读。
原创不易,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请帮忙转发,并点个赞和“在看”,加个星标,继续收到本号推送的文章。
请大家持续关注本号推出的大问题系列专辑,我们将一步步揭开正在我们面前发生着的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的神秘面纱,给大家看到一个崭新的伟大时代!共产主义既然已经来了,那资本主义也就迎来了自己的灭亡,我们下一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