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徐勇 认知行为治疗(CBT)理论与技能实操 共18讲

2023-02-23 10:41 作者:喳喳小西  | 我要投稿

1:解释事件意义的角度。不同的事件每个人解读的角度不同。

2:只有当来访者开始抑郁的时候,信息处理过程才会出现歪曲。比如一个人得了抑郁症的原因很复杂,认知歪曲是状态依赖性,这种歪曲是维持和加重的原因。小的时候的创伤,这一类。认知行为治疗是关注哪些因素维持加重了这些问题。比如认知歪曲。全或无,非黑即白。很快就下结论。读心术。 ”我每次考试我必须第一才能说明自己优秀。“

3自动想法。在意识表层。只要稍微注意就会觉察。当你感觉到情绪不好的时候你当时有什么想法?自动想法决定了每天的体验。自动想法也是受归因方法不同。


4:中间信念对应的是僵硬刻板的行为模式。为了进一步建立自我感,是为了保持自尊和安全感

。我是否有价值,是否被接纳。这一部分和核心信念密切相关。核心信念关于自我,关于他人,关于生活的看法,代表的是从小照顾者带来的影响。

五因素模式:想法,行为,生理反应,情绪。

5:情绪障碍都有特定的主题。什么事件对个人不同的重要性。社交焦虑核心的认知总是担心会获得别人负面的评价。不同的精神障碍有特定的认知主题。认知障碍是精神病里的一部分,是维持加重情绪行为治疗帮助情绪障碍。

6:来访者和治疗师是一起合作探索问题。发现建立假设。共同通过实验尝试验证或者检验哪种假设符合事实。

第二讲

越小的孩子越认同父母对他的看法,他没有能力去尝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人负面的关于自我的核心信念,一是我不可爱。我没有价值。二是我没有能力。三是这个世界不太安全。如果尝试理解依恋理论,回避型的依恋往往被忽略惩罚拒绝。长大以后成人依恋的模式,就有可能轻视忽略情感。强调自主独立。注重成就。矛盾性依恋成人模式就是先占形。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满足,被接纳,别人是否喜欢我。没人会真的爱我。痛苦,难过,委屈,悲伤。

有一种人是通过我拥有什么来肯定自己的,但是拥有的东西却很容易失去。他们一直回避我是谁。所以他们不能真正建立起自信。

还有意中人是通过了解自己是谁来肯定自己。信念的问题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僵硬,刻板,极端。对应的就是缺乏灵活性的模式。

中间信念一种条件假设:我只能做到什么,才能怎么样。信念是默认的,不接受意识检查。是在生活经验之上发展起来的,是有事实基础的,他往往拒绝改变。

自动想法是对内容和过程的歪曲。生活规则的改变会更困难,一是想法的内容,二是过程。尝试了解自动想法的内容,比如情景信息。想法的内容帮助可以理解来访者为什么这么焦虑。不同的精神障碍的负面的主题有关

抑郁质和丧失有关系。焦虑的主题也不一样。比如社交焦虑会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强迫症会担心因为疏忽带来严重的后果。内容是我们是想什么。过程是信息处理的过程。认知歪曲就是过程错误。信息处理都是选择性的输入。比如单反和傻瓜机的区别,单反会突出摄影师想关注的那一部分。所以已担人焦虑只会关注威胁信息。所以他们会上网查资料。

第三讲

理解了经典条件反射就理解了恐惧症。有的恐惧事通过认知得来的。

“消退”当被试非条件刺激没有伴随条件刺激出现,过去建立的联系就会逐步消失。

暴露治疗就是来源于此。

认知能力和承受焦虑的能力越差就越容易泛化。特定的恐惧症不会泛化。对社会功能影响不大,所以会采取回避的态度。

经典条件反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焦虑恐惧是如何和特定的条件建立联系,观察识别来访者如何处理痛苦情绪,就可以理解来访者为什么问题会加剧。一般人会选择即可消除的行为回避。这样恐惧就会维持,强化。暴露疗法不光是消退情绪的作用,并且对错误认知有检验意义。


第四讲

"矫正性的情绪体验"不会被伤害忽略拒绝,而是被接纳。

如果游戏只是一个人快乐的一部分,就不会成瘾。如果一个人只能通过打游戏来缓解痛苦,逃避现实,那么就很有可能带来很大的麻烦。那么回到生活中就很有可能带来更大的痛苦。

“双因素模式”经典条件反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焦虑和恐惧是如何和一个特定的刺激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社交焦虑症,如何和社交场合建立联系的。社交场合是一个条件刺激。辱骂是非条件刺激,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在社交场合受到过很多贬低批评,或者在学校里老师耶不够包容。

从条件刺激面前离开,这是缓解自己焦虑的办法。回避的行为就被负强化。回避越严重就没有机会消退。

关于认知行为治疗的评估

先案例概念化。

先描述目前的问题,精神状态,问题的维持和发展,了解早年经历(一到四个小时)。

根据提供的情况,在聚焦哪个问题。来访者讲话笼统概括抽象。应该具体化问题。

使用五因素模式可以让问题具体化。比如来访者说自己和父母关系不好,可以问有没有吵过架。详细了解当时碰到什么情况。当时脑子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担心。那时候怎么办呢?如何应对?如果和同事相处不好呢?尝试发现生活规则。

形成一个案例概念化。

促发刺激也就是生活事件。目的是了解当事人如何赋予事件意义。促发事件可能是外在事件,比如被领导批评。或者内在事件,比如疑病症。

学会识别情绪。躯体化病人是缺乏用语言描述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是一种成年人象征化的能力。

第五讲

第一步,搜集信息。案例水平的概念化,形成对来访者问题的整体的把握。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来访者问题的联系,是不是潜在的问题的不同的表现?

第二步:综合征水平。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等。情景水平?五因素模式。找到一个特定的情景和事件,尝试理解来访者在哪个特定情景下有什么特定的反应。才有机会了解她有习惯性的认知模式。


一个触发事件会带来很多负面的认知,又会带来不好的情绪,接着又会带来不好的处理方式,有的人不知道怎么做,就只能选择退缩,但是当事人觉察不到。起源是习得的图示,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尝试理解为什么到了中年才会出了问题。

第六讲

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要素

治疗过程:1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的方式。最好是评估的过程中使用五因素模式帮助理解。

举例,地铁里惊恐发作

询问刚开始头晕,怎么看待头晕,有什么担心

当时害怕的时候做了什么,让自己没那么害怕

这种应对行为,遇到心慌胸闷,会做灾难化的解释。应对是本能,目的是回避危险,这种安全行为是加重惊恐障碍的方式。

接下来的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是在应对焦虑会做什么干预。

2:明确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评估案例概念化,发展出治疗计划。最后结束治疗。帮助来访者把问题和困难罗列出来。

3:合作共情。布置作业没有完成可以一起讨论,对作业的消极想法。

回避,焦虑恐惧都需要暴露治疗,抑郁证需要增加活动。

1:要告诉来访者,我需要3到4次的访谈来评估你的问题。

2:工作学习生活交往娱乐。通过评估生活,了解症状多严重。

如果要是来访者说自己心情不好,询问,心情特别不好是什么时候?讨论治疗目标。讨论目标具体化实现的可能性。



徐勇 认知行为治疗(CBT)理论与技能实操 共18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