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优秀儿童剧外衣的硬核军事题材剧——记30年前的《少年特工》(第三集)

年更变周更系列之《少年特工》流水账式解析part3
从第二集开始到小学员们参加演习之前的剧情相对来说军事要素不是特别多,所以这几集的流水账特征会更明显一些。




无染寺是威海烟台交界的一处景区,好家伙,说书的嘴唱戏的腿,这镜头一转,小队员就长途奔袭四百多公里,从鲁西跑到了胶东。
在没有手机导航和GPS的年代行军,非常考验军人的识图用图的地形学基本功,在陌生地域定位,除了用地图和现地明显地标进行对照,更多的就是靠方向感正确,多看路牌和问路了



这段简单的剧情,也包含了挺大的信息量。侦察兵敌后作战,少不了长途奔袭,依托良好的群众基础,获得补给保障、隐蔽隐藏和敌情、社情信息,这些都是写到了侦察兵教科书里的内容。同时,这段情节也侧面描写了我军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和军民鱼水情谊。政治工作、军民关系在侦察作战中的强大威力,在老电影《三进山城》里有详细的描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山东作为革命老区,拥军传统真不是盖的。抗战时期的三大游击战法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中的地雷战就出自山东,而游击作战,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后来的解放战争,击溃整编74师,山东地方武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不用说,后来的淮海战役中,以山东民工为主力的小车大军,让陈毅元帅留下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感叹。就我自己的从军经历来说,到胶东地区参加演训有五六次之多,每次都对山东人民拥军热情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直到卫星定位终端大规模普及前,由于能见度低,不好判断地标,夜间行军一直都是一个难点课目,尤其是山地夜间行军,难度尤甚。那个时候部队解决夜间行军路不熟难题的方法也很直接,带上当地向导或者派侦察兵提前熟悉路况。

其实在无染寺,小队员最恰当的做法就应该是原地宿营到天亮再行动,无染寺虽然是废墟,但好赖也有硬化的石头地面,这里应该是小队员们追赶部队心切,选择了夜间行军,但是在情况不明的深山中安排宿营,班长你好歹要安排一下岗哨啊,虽说山里早就没有狼了,但是来头野猪也受不了啊







这是写入侦察兵野战生存教材的方法,只是像电视剧这样随便找个灌木一套效果存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找浓密的阔叶、嫩叶等植物贮水量较多的部位套袋子



第三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