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反思死亡(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用拉康与黑格尔来解读生与死的关系

2023-06-01 16:22 作者:蛊三  | 我要投稿

对【方生方死】进行一种拉康式的、黑格尔式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何为死亡。

一个心理实验:一个人类婴儿,一个黑猩猩的婴儿,让两方都陷入一个困境。在一个比较低的容易拿到的地方只有几个看上去不好吃的香蕉,而比较好的香蕉在一个需要通过复杂的途径才能拿到的高处。
黑猩猩婴儿在尝试了几遍去拿好香蕉失败之后就放弃了,就只拿了不太好的香蕉。 而人类婴儿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 人类的婴儿它就有一种精神分析上叫做**【死亡驱力】= 反生物学节律的一种力量,一种符号性的力量,违背动物它自己生存的自然的那种规则的**
  • 人类是被这种死亡驱力所迫使,他会想出各种办法,甚至他最后就站住不动了,就只盯着看


  • 为什么人类会有这种能力?
  • 人类的本质就是人在面对困境/失败的时候,会陷入一种死循环,这种死循环本身能带来快感
  • 就是不停的失败,失败本身反而会变成一种另类的一种胜利,它会带来一种另类的快乐,在痛苦当中,会带来一种另类的一种快感,这是人类独有的


  • 为什么人类会有这种东西?
  • 黑格尔认为人类是一只可怜的人形动物
  • 为什么可怜?因为他被一种可怕的可以说是灵魂或者是鬼魂,就是【死亡驱力】,反生物学节律的东西寄生在它上面
  • 在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作为黑格尔主义者,我们不要去从人的视角去看动物和人有什么什么差别。因为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对于人的解剖学,决定了动物的解剖学。所以我们建构一种解剖学体系,它始终都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所以去想动物性当中怎么涌现出所谓的人性,是没用的。
  • 那么按照黑格尔主义者的说法,有一个可怕的鬼魂/一种精神性的力量/就是符号系统,它寄生在了一个可怜的人形动物/高等灵长类动物上面去
  • 把握这个过程,它所创生的那种伟大的一瞬间就去想象,现代人之于原始人,外星人之于现代人,我们狭隘的符号系统,完全无法理解,只有惊恐的/无助的/害怕的


  • 可以想象就是当人直立起来,因为人有一种抑制自己生物节律的冲动的能力,人可以有耐心地锲而不舍地在猎物面前一次又一次制造惊恐,直到猎物被透支体力
  • 人可以不断地使自己陷入一种失败的死循环中并得到一种另类的快感。它的符号系统压制了他的那种求生的/求得舒适/求得整个系统稳态要维持的一个本能。
  • 那么这种耐力就会就胜过猎物,然后就非洲大草原上好多种类都被人类给吃的灭绝了。所以人类在进化当中胜利下来,就是这个符号系统使人类获得了这种强大的抑制力。
  • 这种陷入一个循环,在循环里面可以凭空产生快感,这可以说成是一种代偿性机制,它可以让内阿片受体兴奋,这个脑部环境的稳态反而是更舒服了,更好了。可以理解成神经系统的快感代偿机制凌驾于整个身体的稳态机制所以只有人类才会上瘾,异化到一定程度就走向瘾君子,最终是能够把身体给弄垮的


  • 神经系统的这种快感代偿机制,作为一种死循环,就已经是一种死亡了,一种死亡的力量——不管不顾的自我循环,也就是说是一种僵死的本体论力量:它已经是一种和粒子自旋差不多一种机制。
  • 所以在人类的灵魂最深处,我们会看到一个完全无机的一个现象,完全符合某种物理学规律的一种自说自话。在那里无限自旋的那种现象就是一种【死亡驱力】 在里面旋转的一个迹象。


  • 人类为了避免陷入到这种可怕的自我循环当中,实际上快感就是一种防御性的力量。快感本身就是为了让神经系统避免陷入死循环,最后自己把自己搞崩


  • 他引诱我去围绕着那个不可能的点去旋转的过程当中,可以给予快感经济学/苦乐二元秩序上的奖励
  • 如果太接近那个点,会产生痛苦,但是不向着那个点转,又没有乐。所以人类的欲望在满足的瞬间之前必然是有压抑性的痛苦的
  • 满足了之后继续会有一个过剩,这代表着我们人类最核心/最内在有那么一个不管不顾的、极为无机的一个机制


  • 一般的脑科学会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分成几个神经系统,高级的皮质(人类的)、高级灵长类的脑、爬行类的脑、最原始的那些脊柱,但是这种区分法最后会告诉你,人类最高级的那个脑部,人的符号性的那个思维/精神的维度,其实它和无机物的那个维度,是相互重叠的。
  • 看上去现代脑科学认为神经系统是可以按照进化论的由低级演化到一个最高级的顺序,但是最高级的那个维度,实际上他依循的那个符号学机制其实就是无机物一样的,其实就是粒子自旋意义上的,它通过自旋来使得一个场得以可能




  •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方生方死】人早就是被一种死亡性的一种力量所寄生的。婴儿就已经懂得从这种诡异的这种循环当中获得某种快感了


  • 重复本身会带来快感,而这种重复实际上就是定义了人的【性化】的维度
  • 从一开始【爱欲/欲望】的维度是和【生死】的不可避免的是连结在一起的,只要出生了就进入到了一个性化/爱欲的机制,欲望能够不停的产生快感,他永远以自己的失败作为目的


一个猎艳者爱美女,他所认为的真正征服这个美女,不是让她离不开他,而是“不过如此”。他对于美女的欲望就是以失败为目的,他的目的就是最终戳穿这个美女不过是个次品
  • 人的主体性内核深处就是被一种绝对僵死的力量所寄生的,甚至人的主体性内核就是这个东西
  • **一方面说它是僵死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又代表一种绝对的开放性,绝对的可能性,它又是绝对能动性。**因为只有这种僵死力量,才能够突破那个生物学节律,也就是突破一般的因果体系/因果网络/因果律支配的维度
  • 这种力量:人的主体性内核,人最内在的那个力量它可以无条件地唤起一种僵死的自我循环,这就是人伟大的地方
  • 甚至可以说人最根底的它就是可以凭空产生某种自旋类的物质。一种在任何物理学框架之下,在这个世界的因果律的支配之下,绝对没办法捕捉/探测的粒子。
  • 这种粒子在人的神经系统里面通过脑链活动的连锁反应放大,然后就能够导致行动/各式各样的思维。它无法被任何物理学机制把握,也甚至无法解释。
  • 因为不能说我可以把我的这个自我意识的那种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能动性就还原成某个物质的运动,或某个物质的不确定性,这通通是错的。因为要去把握这种东西,要用因果性、因果律,用某种符号化的语言去把握这种东西,去把握人这种绝对能动性就已经是方向反了(本体论化:超越本体论的束缚,高阶哲学的基本论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读)。因为所有人类的符号学活动,人类所有的语言,所以内在的这个所谓的知识,所有这些活动都必须以这种绝对能动性作为前提 ← 因为比如物理学的框架,他作为一个符号学的实践或者一种操作,他之所以能够浮在这个真正的这个物理世界之上,他能够浮在它上面,然后去把握它,他能够进行理论化,他能拉开这个理论和现实的距离。
  • 这个距离怎么拉开?如果这个世界在本体论上,或者说这个世界在因果定律上是封闭的,那根本不会有理论和现实的二分,根本无法自由的进行一个对于世界的反应,因为没必要多这一层
  • 它之所以能有这个维度,就是因为有一个绝对的能动性,可以和现实拉开一个理论化的距离。
  • 因果律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识别,就会把它识别成某种死亡的力量,这是某种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的非法操作


  • 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符号系统内在的那种绝对的能动性,或者说绝对的/极为固执僵死的这种主体性的内核/死亡驱力,它严格意义上就等同于我们所设想的,在生命终点之后要去接触的那个维度,严格意义上是代表一种不可能性——它不会在因果率支配的这个体系下发生
  • 那么既然人具有绝对的自由(只要相信),绝对的能动性,才能意识到我的生命本质和死亡的本质是一样的——方生方死——我的生命本身,就是突破了这个因果秩序的支配,突破一种绝对封闭的体系的支配。因为我可以凭空制造出这种循环(白嫖快感)




  • 但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就宁愿被这种因果律支配?因为被因果律支配了之后,可以顺着这个因果体系/世俗的符号体系/众人所依循的那种生活方式,它也是循环起来,这种循环也可以给它带来快感,但是这种快感它是去主体化,或者说这种快感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另外一种死亡驱力,就是它相信这个因果律本身确实存在…


  •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意识到的【方生方死】→ 死亡/生死同一,它具有一个在本体论上极度的生命力:也就是这种极度的自由(生)/这种极度的可怕的死亡,极度的僵死。这两种力量在本体论上他们是同一的,他们是同一种同源的力量,因为这两种状况在因果体系看来,都是非法的。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抵达第一步,方死方生,这是同一种力量。


  • 进一步走向第二步,这种循环有两种模式,对应拉康的两种死亡驱力
  • 一种模式就是进入世俗的秩序当中去,在世俗秩序中无脑循环,这可以带来某种世俗的快感
  • 就是奶头乐,没有自己的主体性
  • 设立了一个大他者,一系列闭合的本体论/因果网络
  • 在这个意义上,人就活在了一种符号学节律当中,就是意识形态,人就在意识形态中成为了意识形态的动物/观念学动物/符号学动物
  • 所以也不是人,只是被另一种节律给支配了
  • 一种是要突破世俗的秩序,然后设立自己的循环,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的那种获得快感的方式坚持到底,哪怕这会突破世俗的循环,哪怕获得快感的这种模式是世俗所不允许/所鄙视/要污名化的,或者把它说得很可怕,或者世俗以死亡进行逼迫
  • 是一种否定性的死亡驱力,与其说是坚持自己的爱欲模式,不如说是想要从这种世俗秩序的粘腻的奶头乐的无聊百般重复的快感中逃出来
  • 所以真正保有人的尊严的,解放性的是他的死亡驱力进一步地,不仅仅超出生物学节律(一般动物),也超出了意识形态地节律(人形动物)



向死而生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这意味着人早就已经死了

相当于某个游戏中的英雄可以在生命结束之后技能升级可以继续正常的行走几秒,而人的生命就是死了之后的几秒

那么人类只不过是一出生,就已经进入这个符号学秩序了,我的意识已经敞开了,我的精神/意志/思维,它作为这个世界的一个异数,然后把这个世界给它撕开成两个维度,一个主体侧一个客体侧,介入其中,把这个世界从中间给它包成 2 面。

这个时候已经注定了死亡的这种力量在起作用,或者说我就是这种死亡的力量对于这个世界的一种拯救。在他这个封闭的本体论/因果体系的眼中,我就是一种可怕力量

可以去想象一下,比如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粒子眼中,我们是多可怕力量,我们可以凭借我们自由,随时随地扰乱他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在我自己眼中突然做了一件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事,会觉得自己很可怕,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又回到默认有一个正常的维度,那个人就是自己。只有人才能突破某个符号秩序

所以只要一降生,有第一人称体验,就已经是个异数了,就已经死了,但是因为有符号学的机制/死亡驱力还可以行动。所以向死而生不是向前:未来有个死亡等着我,不是的。

再用另外一种说法 ,在宿命论就认为万事万物都已经是既定了。意味着我已经死了,我的人生不过是临终的回忆而已。这个临终回忆,非常逼真而已。我只是再体验一遍,但是这个东西其实就会出现问题,他会循环嵌到。我到临终的时候又要体验一遍,就是宿命论本身它是有这么一个逻辑上的一个问题:到了临终再回头体验一遍,无限循环

就如果相信宿命论,相信人生是没有自由意志那个维度的话,那岂不是就要不停的无限的去体验同样的一段人生?

而自由意志就告诉你,我们在每一次这种无脑循环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瞬间我们都有机会去改变。因为我们的生存本身就如同死亡一样真实,一样绝对。我们的自由,我们的生存本身如同死亡一样真实,一样绝对。所以我们在本体论上我们是平等的

你可以搞这种宿命论的循环模式,来折磨我,我也可以突破你这个模式,你可以在本体论上设定这么一个人生,不过是临终的回忆,不停的循环,但是,我的自由我随时随地就可以突破你,我随时随地就可以改变这个决定论。

我可以让这瞬间不一样,我可以去拯救我的一生,我随时随地就可以改变,即便它已经发生了,我拯救完了我的一生,他就不一样了

就是如果按照宿命论来说,我每一次都要循环,我要循环好多次,那岂不是意味着我每个瞬间都可以拯救,每个瞬间,都可以拯救,都可以改变,我不仅仅可以改变我,比如说我现在 30 岁,我不仅可以改变我 30 岁之后的这一段人生,我到了我临终的时候。我按照你的道理,我是不是又得重新来一遍那我 30 岁之前的那段我又可以改变了。我是可以无限改变的,只不过我失去了知识,我会遗忘。所以这个就是尼采的永恒轮回,就是以宿命论的这种无限轮回作为前提的

【反思死亡(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用拉康与黑格尔来解读生与死的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