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咨询师程海丽:为什么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 “讨好型人格”

2023-06-01 16:21 作者:心理咨询师程海丽  | 我要投稿

前几天后台收到一条消息,留言者诉苦道:

“我是个讨好型人格,很难拒绝别人。每次想要说“不”,都说不出来。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如果真的迫不得已、成功地拒绝了他人的请求,还会生出一种内疚和负罪感……能教教我怎么改变自己吗?”


需要注意的是,讨好型人格的重点不是“善良”,而是“软弱”。
没有边界的善良不叫善良,叫“软弱”。
我们来区分一下讨好型和非讨好型人格:
同样是一开始对人好,在面临对方的非善意回应时,所有人都会感受到愤怒、难受,觉得不值得。
此时非讨好型人格的人的反应是:及时止损,不再对对方好,甚至回怼对方。
讨好型人格的反应:心里一直不舒服,但在行动上不敢表现出来,或者是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对别人不够好,因此继续对别人好,甚至伤害自己来取悦他人。
再提一句,对于领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忍气吞声,讨好也不叫“讨好型人格”,叫“被逼无奈”,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我们以后再讨论。
你了解“讨好型人格“吗?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讨好型人格”的特征有不同的表述。
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属于“讨好型人格”,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更为综合的测试来对照自己:
1. 假装同意他人的观点。
2. 感觉为他人的情绪状态负有责任。
3. 经常道歉。
4. 经常对自己的日程安排有很重的负担感。
5. 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
6. 在别人对你感到生气时,你感到难以忍受,并往往会选择让步。
7. 会因担心让别人不舒服而选择随大流,甚至会为了取悦别人而故意丑化自己。
8. 定期需要获得他人或周围环境的赞美,以此才能确认自我价值。
9. 一般情况下,你尽力避免所有冲突。
10. 难以承认自己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习惯性隐藏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为什么你成了一个讨好者?
1. 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
讨好者往往是空虚的,他们渴求别人的关注和赞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的情绪、安全感和自尊都基于别人的认可。讨好者无法认可和欣赏自己,他们只能通过别人的正性评价来形成自认为良好的自我概念。
只有当他们被别人接受、被需要、被赞赏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值得。
2. 没能充分感受到 " 无条件的爱 "。
很多讨好者的童年都只感受到了 " 有条件的爱 "。只有当我打扫卫生的时候,妈妈才会夸我,如果我考试不在第一名,妈妈会生气,会哭。当我有自己的想法时,妈妈总说我吃的盐都比你走的路多,你要听妈妈的。
长此以往,为了得到妈妈的爱,规避责骂,我一直很 " 乖 ",而 " 乖 " 意味着按照妈妈的要求行事。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转而去努力实现妈妈对我的期望。
渐渐地,我就开始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爱,同时也形成了错误信念:我是不可爱的(unloved),我不值得被人无条件的爱。
根据调查讨好型人格里有百分之 95 的确诊了心理疾病,他们都试图去要爱,想要别人的回报,但等久了更多的是等来的伤害,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效应:
" 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就不能爱我。"
" 我不值得被爱对吧。"
谁说你不值得了,你最值得了。
讨好型人格是心理问题,正确认识才能蜕变,你不需要去迎合啊!你本来就很好了,你不属于父母,你也不属于朋友——
你只属于你自己啊。
01
觉察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在心理学上认为,讨好别人往往有两重含义:
一是功利性的,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
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人际环境。所以,讨好别人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不过,更多的人其实是属于第二种。
如果看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你才发现,我们之所以讨好别人,其实是因为太害怕被人讨厌。
没有人希望被人讨厌,但没有人能让所有人喜欢。比受人喜欢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而活,让自己过得更好。
为自己而活,要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

02
你会害怕被别人讨厌吗?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人讨厌?因为我们害怕不被认可,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我们都认为,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点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通过讨好或满足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态度、好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很有成就感。
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有价值感和存在感。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未必。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公司的垃圾桶满了你主动去倒掉,但是周围的人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没人说一句感谢或表扬的话。那么,你以后还会继续做吗?
很多人的回答是也许以后不会继续做了吧。对认可的欲求,其危险就在这里。你究竟是为了追求认可而做,还是自己想做?
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得不到认可就没有自信,这样的人格也称不上健全。
实际上,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的确,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都想不讨人嫌。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03
烦恼来源于哪里?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因为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阿德勒曾说过:“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仔细想想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哪些困扰?是不是都离不开他人的因素?
给老板做汇报,老板对你的工作不满意,走出会议室的时候你心情低落;
和客户开会,莫名其妙被臭骂了一顿,出门的心情很不爽;
女朋友想去逛街,你想看电影,大家都不想退让,女朋友生气,你也郁闷……



我们的绝大部分的苦恼正是源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老板的、父母的、配偶的、同事的、老师的、朋友的 ……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04
遵循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要获得自由,你不得不付出这些代价: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
有人可能会说,道理都懂,但我还是没有勇气。有价值就有勇气。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所以你生来就有这勇气。
人只有在能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而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主观上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实际上所谓的讨好,是通过贬低自己的价值,来抬高别人的价值。
我们要摒弃“牺牲自己,讨好他人”获得价值感的病态模式,从自身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感。唯有在我们发现自己价值的时候,才具备了让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气。
存在即是价值。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自己和他人。不要用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不是吗?哪个人的存在对家人不是一种价值呢?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平等关系、多鼓励别人,都能够带给我对别人有用的实际感受,继而增加勇气。
05
努力做真正的自己
做真正的自己,让自己过得更好,并不是让你任性自私,旁若无人地任意横行,而是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前面说“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事实可能相反,很多人都会“双标”,所以各种问题和争吵就出现了。
朋友赖赖和母亲关系紧张,放假也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母亲整日逼她相亲找男朋友,她不想将就,而母亲总会横加指责,甚至对她进行各种贬低。
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好”之类的话,但是,父母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支配欲。如果父母能明白婚姻是儿女自己的课题,不但自己会少很多烦恼,家庭矛盾也会少很多。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有句话说得好,“你对我的注解,并不能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余的你。”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便永远能在别人的误读里,活出自己的气象万千。
人的一生,最终都是需要自己支持自己活下去,都是需要千山万水地找到自己,都是需要按自己的方式走到渴望的光景。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急流勇退,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愿我们都不失去这自由的勇气。


心理咨询师程海丽:为什么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 “讨好型人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