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水生生物学科技“国家队”,将首次亮相武汉农博会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联合华大基因等多家单位,在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在线发表了关于鲢鳙鱼基因组进化与物种形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析发现,包括鲢鱼、鳙鱼和草鱼、团头鲂在内的东亚鲤科鱼类于920万年前左右分化出来,自东亚鲤科鱼类形成之后,物种快速进化并适应新的环境,与其他鲤科鱼类逐渐分化。

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展至今已有90年历史,目前设有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中心、共计65个学科组。
作为水生生物学科技“国家队”,水生所发挥在该领域的引领作用,积极促进地方科技事业,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殷战介绍,水生所以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农业部鲫鱼遗传育种中心为依托,促进渔业模式和环保饲料等成果转化,指导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的水产原良种场;以湖北省和武汉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推动了一批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核心技术向全国辐射和转化。
水生所研究团队连续培育出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优良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养殖,全国鲫鱼产量从1983年的4.8万吨增至2016年的300万吨。2018年,该所研究团队培育出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该品种不仅生长优势明显,而且抗病性高。目前该所已与全国多家水产企业合作建立“中科5号”新品种繁育基地,年繁育苗种超过10亿尾,在湖北、江苏、江西、安徽等十几个省市开展推广养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加强科技成果上,水生所积极构建与地方政府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和相互支持;与地方及企业合作建立藻类生物技术与生物能源研发中心、水生所淮安研究中心、水生所大水面生态净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依托合作平台促进水生所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殷战介绍,在第十七届武汉农博会上,水生所将重点展示异育银鲫“中科5号”、鳙养殖新品系—中科佳鳙1号,以及鲫鱼营养学和饲料技术研究与应用、鱼类寄生虫病诊断及绿色防控技术、圆口铜鱼驯养和人工繁殖技术、稻田小龙虾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湖泊净水生态功能化渔业操纵技术等新产品和新技术。
长江日报记者陈卫东 通讯员郭强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