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7)西方的终极关怀
5.1 “原罪说”的含义:欧洲基督教时代中的人的自我形象
轴心时代,也就是公元前5世纪,世界上有4个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打开了4种思想和智慧的境界:一种是中国的儒家道家,一种是释迦摩尼的佛学,一种是古希腊哲学,还有就是古代以色列的犹太教思想。
轴心时代之后,历史告诉我们,每一种重要的文明,在它历史展开的过程中,每逢遇到危机困境,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总是不得不重返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智慧,重新被我们刚才讲的这四种智慧境界中的某一个境界点燃起文明的火焰。
在这4种思想和智慧的境界有两种,直接领会了虚无;还有另外两种,并不领会虚无。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没有把虚无领为自己论道学问的主题,道家讲的“无”并不是释迦摩尼讲的虚无或 “空”。
古希腊的哲人虽然知道死亡这件事很重要、很根本,但是他并不把虚无领为自己哲学的主题。
倒是另外两个民族——一个是古印度的释迦摩尼的佛学,另一个是古犹太教思想,直接以虚无为主题,直面虚无,承诺虚无,讲“空”理。
中国的儒家讲的是人性的道理,叫“性”理。中国的道家讲的是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叫“玄”,道家讲的是“玄”理。
原罪说:根据旧约《圣经》,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实,变得可以无所不知,认识一切,于是被上帝驱逐出了伊甸园,一方面是惩罚,一方面是为了不让他们吃到生命之树的果实。(如果都吃了那就跟神一样了)
人的生存就变成这样一个结构:一方面,他有认知一切的能力,在这方面它是无限的;同时他又面对死亡、必有一死,他在生存的根本上是有限的。无限的知识能力与有限的生命构成一对矛盾。这是人的存在结构中固有的,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以偷吃知识之树的果实乃是一种罪,是人类最初的罪,叫“原罪”,从此以后每一世代的人类都有这样的罪。
每一种文明都包含着一种对理性能力的运用,从而形成知识,人看到了自己的这种能力,就会遗忘自己存在的根本有限性。他会自高自大,以万物之灵自许,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能够征服一切。他失去了最根本的谦卑态度。
一个人,只有始终领会到他存在的有限性,他才会有根本的谦卑态度。宗教信仰的前提就是谦卑,一个人如果没有根本的谦卑态度,他是不可能信仰的,他会把自己看得无限重要。所以进入犹太教信仰的前提就是:确认自己有罪,而这个罪自己没办法解决,只有等待上帝的救赎。
犹太教思想带来的价值:
不惧死亡,直面虚无:在上帝面前,我们每一个人无比卑贱,低微。死去的只是那个微不足道的小我。
它告诉你,你拥有的理性给你的能力,其实是你的罪,不是你的骄傲。我们生命的真实意义在于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天国的向往。
犹太教思想支撑着古代以色列民族去渡过,那一次次被杀戮、被驱赶的苦难的历史。
古印度的佛学也是直面虚无的思想和智慧,后来没有在印度发扬光大,倒是在中国发扬光大了,融入了中国思想。古印度佛学融入了中国思想,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是一个民族得到另一个民族的启发的例子。在这之前,中国思想的主流就是儒家和道家。后面佛学来了,到了宋明的时候,就和儒家、道家合流,这叫儒释道三者合流。
另一个同样鲜明的例子,就是东方犹太思想传入希腊。这让希腊人大吃一惊——居然有这样一种宗教,把理性看成是人类的耻辱和罪孽,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人类的光荣和骄傲。你拥有理性了,你就是有罪的,这跟古希腊哲学的崇尚理性的精神正好相悖。
古希腊晚期因此就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哲学学派:一个是伊壁鸠鲁哲学,一个是斯多葛主义,还有一个就是怀疑论哲学。。。但是他们深受进入希腊世界的东方犹太思想的影响,终于形成了希腊犹太哲学这样一种思想,为犹太教思想跟希腊哲学的结合做好了准备。
基督教来自哪里?来自犹太教思想与柏拉图哲学以及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结合的产物
5.2~5.4 宗教经验的本质
信仰是什么?
接上,形成信仰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承认自己有罪,于是有了根本的谦卑态度,比起犹太教的原罪说,佛教的信仰当中有一个功课要做,就是忏悔。每个人都要忏悔,哪怕某人在人生道路上始终是恪守道德,为人品节端正,从来没做过伤害别人的事,他仍然被认为是有罪的,仍然需要忏悔。这个有罪的证据在哪里?因为他再一次被抛落到这人世界,他前世、再前世都曾经生活过,累世累积他始终没有摆脱生死的轮回,再度被抛落到这个世界中来,这就是他罪业未消的证明。
宗教所叙述的关于人的故事是晦涩而忧伤的,这故事的主题就是:原罪、堕落和拯救之路。
信仰是什么? 信仰可不是头脑中的认识所达到的境界。信仰不是一种认识活动,信仰是一种生命实践,是种怎样的生命实践?用英语来说就是devotion,翻译成汉语就是“献身”——把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上帝。
凡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了不起的艺术家们,艺术家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份艺术的事业的感受就可以说具有准宗教的信仰的意义。
比方说一个音乐家,他知道音乐绝不是他创造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而且不朽,他知道是音乐这个事业成就了他,而不是他成就了音乐。
当今有很多年轻的明星却没有这种为艺术奉献的精神了。他们是为音乐服务?还是被音乐服务?这两者之间有原则的区分。
信仰不是从理解出发的,信仰的出发点不是理性的理解,而是根本上面对虚无。在根本上领会到自己无限渺小,是这样一种生命情感。
真正的宗教是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疫运动
如今的巴以冲突最终解决或许只能寄托于产生一位伟大的宗教领袖

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见 [7 西方的终极关怀](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99cf0edd41355f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