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笔记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建国初期的外交
(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
(2)三大外交方针: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它首先是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收回对中国主权影响最大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
③“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3)成就
①与苏联等国建交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
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特点上不同于“三大外交方针”:“三大外交方针”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
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③参加万隆会议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④与多国建交
1956年,中国已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历史上被殖民侵略的命运,面临的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的未来任务;“异”是指亚
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
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2.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外交
(1)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信任,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2)成就
①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同时,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恢复”而不是“加入”,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
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对美国来说,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之前遏制中国的政策已经失败;从中国角度来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外交形势严峻,缓和中美关系也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它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高潮,彻底
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对此后的国际关系影响深远。
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外交
(1)外交政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2)外交成就
①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②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
关系。
③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
正常化。
2.世纪之交的中国外交
(1)外交政策
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
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2)外交成就
①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
题。
②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
制正式建立。
③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
得新进展。
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是指东盟10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与中国领导人间举行的会议。“10+1”指的
是东盟10国分别与中日韩3国(即3个“10+1”)合作机制的简称。
3、21世纪的中国外交
(1)外交政策: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2)外交活动
①中国于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
②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
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社团,由29个成员国共同发起,于2001年2月27日在海南省琼海市的博鳌镇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论坛为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
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海南博鳌为论坛总部的永久所在地。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背景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活动
(1)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中国拓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2)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3)与非洲国家合作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中共十九大外交政策的调整及成就
(1)调整
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成就
①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包括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以及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国际性会议。
②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也相继出台。中国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和平发展与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国际和平环境发展自己,增加综合国力,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利益这些国家核心利益,才能为我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保障。
(2)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绝不能以损害自己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代价。
(3)为了维护核心利益而使用武力,不仅与走和平发展道路没有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只有具备了打赢反侵略战争的水平和能力,才能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维护国家利益。
新型国际关系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依存而不依附、互惠而不互害的新型关系。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只有将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加强国际互动与协调合作,才能在增进共同利益中实现各国更好的发展。
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
(1)支持联合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2)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中国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国通过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必然要求我们抓住国际体系变动带来的新机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即引导全球治理话语体系的转换、推动全球治理主体的变革、完善深化全球治理的制度体系、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
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