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之内∣《张迁碑》里这个奇怪的隶书字形,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一、帷

“帷”字的难点在于“巾”字旁的处理。具体地说,我们必须仔细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这个“巾”字旁写得并不很正,而是略微带一点向右倾斜的角度,之所以呈现出这个形态,很可能跟作者将“巾”的第一笔写作左竖,向左出波有关——在字形右倾的情况下,左竖出波,形态更易舒展;
其二,“巾”字左竖出波,势必占据更大的横向空间,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收敛字势,很可能把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写作左大而右小的布局,像下面这样:

这个布局给人的视觉观感并不美妙,更妥当的写法还是以右为主:

二、幕

“幕”字是今天这一课的难点,难就难在,我们该如何理解上图中被圈出的这一笔。
许慎《说文解字》说,“幕,从巾,莫声。”也就是说,幕是一个由声符“莫”和义符“巾”组成的形声字。
对照上图,《张迁碑》的“幕”字,义符“巾”采用了常规写法,虽然在字形结构中的比例较之一般汉碑明显偏小,但这是《张迁碑》结字的一贯特征,其他如“帝”、“策”等字也有类似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将义符“巾”略过,集中精力来讨论声符“莫”的非常规写法。
“莫”的篆形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会意字形——夕阳没入荒草之中,由此可知“莫”其实是“日暮”之“暮”的初文。这个字形在隶变的时候有两种写法。
其一:

对照篆形,这个字形其实是把篆文“屮”的短弧线拉平成直线,只不过下面两个“屮”弧线拉平之后融合在了一起,写作“卄”。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字中的①、②两笔是垂直摆布,类似于短竖,又与中间“日”的左右两竖相近,故而它可以与“日”进行重组融合,造成“莫”的新的隶书字形,如下图:

在这个字形中,以长横为分界,①、②两笔的上半段已经与“日”的左右两竖融合,只剩下半段凝缩为点,所以这两点只能写在长横之下,而不能穿过长横,出头向上。
其二,篆形“莫”还有另外一种隶定方法,像下面这样:

这种隶定方法和前一种的区别在于,①与②两笔是倾斜布置而非各自垂直,因此这两笔便不好与“日”的左右两竖再做融合。
如果要寻求字形的进一步隶变,只能在此基础上区分①与②的主次关系,也就是将①写作穿过横画的长点,而②写作不穿过横画的短点:

这个字的编号①这一笔,还有进一步隶变的空间,即将它从一笔长运改为两笔短运,于是就出现下面这个字形:

《张迁碑》中的那个“幕”,之所以看起来有些异样,是因为它并未严格按照上述两种隶变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来写,而是呈现出二者杂糅的特征。
即它既按照第一种隶变方式,使“日”的左右两竖下探,直接于长横之上,又按照第二种隶变方式使下面的左点穿出长横,向上出头:

这种写法,我个人认为是不符合隶变规则的,学习与借鉴这个字形,必须慎之又慎!
三、之

四、内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