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取向的家庭治疗
1理论要素
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是揭示和解析无意识中的冲动和防御机制。例如,冲突后的焦虑感其实隐藏着“表现出某种特定冲动便会受到惩罚”的无意识信念。在遇到冲突时,人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平衡冲突:加强对冲突的防御或减轻防御寻求一些满足。
Kohut提出的自我心理学指出,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和接纳,如果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孩子就会内化这些认可和接纳形成自信人格;如果父母没有回应孩子或者是对孩子表示拒绝,那么孩子对于肯定的需求就会停留在最初状态受到压抑,在成人后于愿意接纳的人面前爆发。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是连接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的桥梁,其核心是“我们与他人的联系是基于早期经验形成的预期”。早期关系残留形成了内在客体(internal object),即我们从经验和预期中建构出了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印象。我们基于这些内在客体以及对方真实的人格特征开展人际互动。
客体关系的内在世界不完全符合人们生存的现实世界,它深受早期客体印象、内向投射(introjection)和认同(identification)的影响。当个体将分离出来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并据此对待他人,就形成了投射认同。于是,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表现出投射在伴侣身上时能够的特质而认为他们的伴侣是“坏”的。由于投射分离的部分能够让个体意识到该类情绪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个体会通过投射维持自我的分离感。
个体处理冲突和失败的内在能力与其客体关系的内在世界的深度和成熟度相关,信任自我和他人的善良建立在对爱的确认上,而爱来自对好的客体的内化。
2家庭的功能
父母为婴儿发展自我提供安全的能力依赖于他们自身是否感到安全:在最开始的时候,母亲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够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婴儿,她会减少对婚姻的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当孩子长大对母亲的需求减少时,母亲又慢慢恢复自我兴趣保证孩子能够的独立性能够发展出来。父母通过镜像反映(mirroring),欣赏孩子的感受,传递出“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进而肯定孩子的内心体验,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和接纳,发展出安全的自我和有联结的自我。Kohut指出,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是无法完全分开的客体,是自我客体(self objects),儿童将父母作为自己的一部分体验。父母还会提供理想化(idealization)父母形象,让年幼的孩子形成“父母特别好,而我是ta的一部分”的信念,从而为自尊打下坚实的基础。换而言之,良好的成长环境中,孩子在认同父母力量的同时形成了安全的自我。
3对问题的解读
精神分析会认为,“爱情是盲目的”,如弗洛伊德指出的,当我们恋爱时,会因为理想化而高估爱人,将恋爱对象作为我们自己没有达到的理想形象的替代者。婚姻心理动力学中也有一些精神分析的观点,如我们结婚的对象其实是个模糊的混合体,一方面他们是真实存在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我们自身所希望的、幻想出来的,即婚姻联结中存在幻想和投射的重叠与交错。因而,关系问题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经常将一个人的特质歪曲到另一个人身上,即弗洛伊德所说的“移情”。移情其实也是“投射认同”的变式,投射认同是主体感知客体的过程,在客体中感知到主体人格中不受欢迎的部分,并引发客体遵从这些认知进行反应。如一个害怕自己内心深处“依赖需要”的男人,表面上用“我不需要任何人”来伪装,但在择偶时却会挑选一个能表现出自己内心迫切的“依赖需要”的伴侣。越是不承认、不接纳被投射出去的那部分,就越容易维持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让伴侣继续投射认同)。
浪漫关系中,还可能会出现虚假自我(false self),即隐瞒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获得对方的肯定和赞赏。Winnicott发现,一些孩子会表现得很乖巧完美,假装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以避免受到父母的否定。孩子的无形忠诚(invisible loyalties)可能会发展出病态的反应,孩子无意识地做出帮助家庭的承诺,总是为了父母关系而焦虑,孩子很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笔记来源:《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