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梳理的创作理论:点 线 圆 环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这一课主要是把创作表达理论,创作能量理论,创作状态理论,创作情境(场)理论拧合在一起,共同梳理一下。
总体上看,这里是可以分为四部分的,从小到大,分别是点、线、圆、环。
A
这里的点,指的就是能够汇聚或分流我们精神能量的载体。这里的精神能量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注意力。
比较常见的载体,有思想、情绪、情感、欲望、人格等。
这些载体都是可以充当一部作品的主题的。也就是说载体相当于主题。
比如我们有一个‘人性本善’的思想,就可以据此组织材料来证明这个思想,从而形成一篇文章。
又比如我们有一个‘他乡遇故知’的情感,就可以由此组织材料来写首诗,抒发这种情感。
A
这里的线呢指的就是精神能量的流动。在这里,其主要起一种沟通串联各载体状态与情境的作用。
比如你有一种快乐的情绪,那么这种载体会触发你形成一种积极的思想,也会使你形成一种阳光的状态。
精神能量的流动就相当于一部作品的内在的组织方式。
比如一部小说中展现一个阴暗负面的人物初始状态,就是从一种消极负面的思想内核开始的,而这种思想内核是通过精神能量流动扩散到人物整体的。
A
这里的圆,指的就是个体状态,指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整体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或面貌。
这种精神状态是我们创作一部作品真正的出发点,比如我们是处在一种‘躺平’的状态,那么写出的文字自然就会包含一种消极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就是这种‘躺平’状态朝思想方面上的投影。
当然这种精神状态也是一部作品想要达到的最终功效与目的。比如我们看一部宣扬正面积极思想的喜剧电影,到最后是会自身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的。
A
这里的环,指的就是催生个体形成某种载体或状态的情境或形成场。
我们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情境或形成场之中,是这种情境或形成场促成了我们形成什么样的思想或精神面貌。
情境或形成场的功效与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一样的,都是触发个体形成某种状态。
因此情境或形成场就相当于最终成型的作品实体。
A
某种个体状态→某种载体→此载体下的精神能量流动→某种形成场→某种个体状态
某种个体状态→作品主题→此主题下的材料之组织拧合→作品成型实体→某种个体状态
作者‘躺平’的个体状态→‘努力无用’的主题→房价太贵,想靠好好工作根本就买不起房/工作不好找,天天996太累/太卷竞争太激烈根本就卷不过别人等→一篇宣扬‘躺平’的文章→一个读者读过之后形成了‘躺平’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我们以简单的议论文为例来阐述一下创作全过程,即一部作品从源起、形成、成型到对欣赏者发生功效作用的全过程。
作者‘躺平’的个体状态是这篇议论文的源起,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努力到底有没有用的话题,那么作者躺平的状态就会对这一话题进行投射,从而产生出努力无用的思想,接下来这一思想又借助精神能量的流动组织起各种论证素材,于是一篇宣扬躺平的文章就出炉了,之后再有一个读者读一下,从而形成‘躺平’的状态。
这里我们拿的是议论文来举例,其实诗歌小说影视剧等其他艺术形式都是适用的。
也就是说点(载体)→线(精神能量流)→圆(个体状态)→环(形成场)是这些艺术形式抛开不同外壳后共同的东西。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