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想中的军地民战时动员体制
本内容为个人根据历史案例归纳总结得出,不针对任何现存国家的动员体制,仅供和爱好者探讨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军事斗争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不可不重视。但是,军事准备就如同人体的免疫机制一样,和平年代如果占用过多资源,则有掌控政治权利和经济结构的风险,也会加剧国内的军事政变风险;如果和平年代不加以准备,那么遭到敌方有预谋的闪电战,则将一溃千里,瞬间身死国灭。因此,从国家政体诞生以来,各国都深知军队的双刃剑风险,为了权衡战时的大规模用兵和和平年代降低军费支出和军队夺权风险,各国都采用平战结合的军事准备策略,即动员体系。

通常来说,动员分为多个层次,根据战争的情况和不利情况进行:
第一层次是常备军的动员。当战争风险临近,或者边境冲突即将升级,那么和平时代处于训练和备战的常备军将要开始动员。在宣布进入高等级战备状态后,常备军靠近战区的部队将及时召回未处于战备的人员,启封弹药,燃油和储备车辆库存,并将其转移到载具上,做好快速出动的准备。
第二层次是预备部队的动员。当预期战争规模扩大,原有的常备军无法满足战斗的时候,将启动预备部队的动员。这一阶段将启用处于预备状态的架子部队,开始补充预备役(通常是从常备军退役后一段时间,仍有间断军事训练的人员)人员,并补充库存装备,将其人员数目和装备数目补充到临战状态,做好出动准备。这一阶段通常也会开始动员军工企业的战备产能,提升弹药生产速度。
第三层次是后备动员体系,这一阶段通常是战争相当不利的情况下进行,此时开始大量招收动员兵,补充前线部队和组建新的预备队;在国内实施战略物资配给制,调动大量资源集中到前线,开始将部分民用产业转向军事供应,同时贴近一线的城市,农村也开始组建“国民警卫队”,即战斗民兵,开始为保卫自己家乡准备。
最后阶段就是总动员。总动员时,国内将无限制提高征兵规模,一切除了必要的国防生产和最低程度的民生维持的人员,都将作为作战人员投入战斗。国家对所有的资源实施配给制,全部民用产能投向军事生产,主要生产应急情况下最低能维持战斗的简易武器。在临战的城市,乡村组建大量的民兵,并进行游击战,同时其他城市,农村的民兵也会视必要情况加入其他部队的战线作战。不过,由于总动员时期战线往往已经深入国境内部,在此时此刻几乎是国家生死存亡,罕有资源可以动员使用。
同时,动员对于正常的国家生活都有极大的损伤。在只动用常备军和预备队,并且战线在国境之外时,通常动员不会对国内正常生活有较大影响,往往局限在财政资金稍有短缺,通往战区的主干道路运力紧张等影响;但在进入后备动员体系时,由于正常状态的民用设施,民用资源和平民被大量吸收进入军队,必然使得民用生产受到人员和资源的不足而逐步萎缩,持续的后备动员将会让经济生产极大受损,而一旦进入总动员阶段,国民经济基本上只服务于军队,而且伴有国家强制力保证的征收制度,加上此时国家濒临战败和破产,被征用的物资基本有去无回,因此除非打赢战争,国民经济必然破产。
所以,为了避免动员对国家的伤害,必然要进行多层次,根据应对类型不同的动员模式。

动员存在的问题
动员出来的兵力和资源未必会立即转化为战斗力,相反,贸然填补大量的未经训练的动员兵和临时装备会导致战术乃至战略的灾难。
动员经常伴随以下问题:
1、人员的训练和士气低下
平民一般不会接受完整的军事训练,同时出自于战死和亲友死亡的恐惧,因此在面对敌方直接泼洒的弹雨时必然要面临极大的恐惧,很可能放弃战线溃逃,甚至可能产生羊群效应,带动其他部队乃至于正规军的溃散,历史上此类案件不见少数。同时,由于弥漫的失败主义氛围浓厚,在战局不利时,动员兵发生兵变的风险极高,在军人死伤率极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德国,俄国都爆发过大规模的动员兵兵变,并导致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基尔水兵起义)和沙皇俄国的垮台(二月革命)。因此,动员兵的缺乏训练和士气低下是大规模动员时最严重的隐患。

2、装备简陋,老旧或不符合军用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不会在和平时代储备过多的军事装备,否则对于国家和平时代的财政压力过大。因此,在战争中一旦现役装备大量折损,就必然需要启封历史上的旧装备库存和加班加点赶造武器,甚至不得不填补民用装备和生产简易版本的武器。但是,无论是旧装备,赶工的简化版装备还是征用的民用车辆,其战斗能力都比起战前的主力装备要差很多,除非在战术上进行较大优化,否则对于仍然齐装满员的敌方正规军缺乏胜算。
3、组织结构不适应
由于动员兵和动员装备并非是和平时代就开始训练和储备的,因此将其贸然补充到一线部队,会导致整个部队的平均战斗力下降;同时,作为后备军事动员而产生的民兵,游击队和地方武装,其领导结构极为多元化,甚至严重军阀化,很难服从正规军的统一指挥,而且即便是可以统一指挥,这些地方武装所擅长的游击战,就地抗争等手段,也不适合于正规军开展的机动战和反击战,因此贸然把地方武装编入作战集群,只会导致反攻时失去统一指挥,而陷入混乱。
因此,考虑到上述问题,本人设想出了一种常备军-预备役-地方武装的三级动员结构,和大家分享。

假想的三级武装力量和动员模式
1、正规军
作为和平时代的常备军,正规军要做到三点:训练有素,机动性强和人才储备。正规军需要保持高度的机动性,而不是长期驻扎在某一地点,而且要保持积极的人员轮换,指挥干部间隔一定时间进行跨部队轮岗,同时征召新兵时也不局限在某一特定地点,防止常备军出现派阀,产生夺权风险。
常备军的义务兵占比要低于30%,同时士官比例要提升到50%以上,士官需要进行尉官等级的指挥训练。
常备军的高级军官(将官)要少,但校尉级军官较多,并经常组织校尉级军官参加首长司令部演习,并经常在总部机关轮岗借调,习惯大兵团的指挥,参谋,后勤和人事管理。战时可以火线提拔优秀的储备干部来建立新的部队。
正规军的装备需要齐装满员,不得缺编,少编,最好是正规军采用“超编”模式运转,即采用“三三制”(1军3师,1师3团这样的)部队,可以扩编到四四制,其中1个作为种子部队,在战争动员时将其分出,用以成立新的作战部队。同时,和平年代的军事行动也可确保同一部队的人员轮换,避免精锐尽出导致人员疲惫,可以用多出的那个师团确保一线部队得以轮换。
国家首都的保卫力量应当参与边境换防,以不断保持战斗力。

2、地方部队和边防部队
地方部队和边防部队往往是边境冲突时期最早和敌方交火的部队,同时地方部队由于人员多数来自于本地,在实力过强时可能促成军阀化风险,这也是当代多民族国家最为担心的问题,所以要做好行政管理和战时指挥问题。
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地方部队采用行政管理和战斗指挥的分离。地方部队的行政管理,即日常的训练和伙食费由地方政府负责,而部队的人员则采用正规军退役军官,军士,士兵配合当地志愿者参加,在作战指挥系统接受国家正规军的统一指挥。在日常性训练和调动时,地方政府无权调动部队,而是由本省的正规军驻军发出命令,从正规军的武器库领取武器并按照正规军的指挥系统,进行训练和调度,一般情况下不得离开本行政区。
地方部队通常按照市级行政单位编组为3个营,其中由正规军退役转业的人员编组为机动营,负责日常的市区突发事件处置和省内机动行动,其他两个营主要以当地招收的志愿人员组成,平时处置市区应急非暴力事态(如抢险救援),战时则负责协助正规军做好后方戒备和后勤运输职能。

3、民兵部队

在大规模动员时必然涉及到征召平民入伍,但平民存在的指挥困难,士气低落和缺乏训练使得必须要和平时代进行储备。因此,民兵部队将是和平时代保持这一能力的方式。
民兵采用非全日制志愿者制度,在重点国有厂矿和大型院校,以招收志愿者的模式进行征调人员,并成立军事爱好者,航空爱好者协会,锻炼这些人员服从纪律的能力,同时培养一些有助于战时或者应急事态时执行特定勤务(如战时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战地工程,野战急救,无人机操作)的能力。同时,在民间储备一定的机械加工厂、电子产品修配厂,战时具备转产步枪、迫击炮和无人机的能力。
在进入大规模动员的情况下,地方编组的营将吸收2-3倍的民兵,扩编成团或者旅,并以正规军的种子部队作为核心,编入新建的作战部队,在作战区域使用。
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