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为什么总计较“电费”(能效)

“果式对比”有问题?
2020年苹果搭载M1芯片的电脑发布,随后的时间里陆续发布了M1 Pro、M1 Pro Max、M1 Ultra、M2、M2 Pro、M2 Pro Max的电脑。发布会上除了介绍了芯片性能,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展示其优秀的能效。并用图表和其他品牌的电脑做了对比。
但细心的观众发现了图表中的猫腻。苹果要么是限定功耗比性能,要么是限定性能比功耗。于是有人称这是果式对比,更有网友将其扩展,说如果按手机的功耗,那么电脑可能都没开机。
这个类比虽然不恰当,但还算有趣。而那些总是高喊要性能不在乎电费,甚至笔记本也要用这个标准,这就有点滑稽。


苹果的为什么执着能效!
下图这位“大神”已经在视频里用一句话说清楚了。能效影响着整个系统,包括机身外壳设计、散热、声学系统和最终性能。苹果如此在乎整体设计,甚至都要亲自上阵参与材料和加工工艺,所以更是苦“火炉”久已!

即使是 Intel AMD 也要考虑能效,因为他不止要考虑性能,还要考虑下游产品的形态。但结果是,性能弱的续航也一般。性能强的则是“大火炉”,要么压不住,要么机器傻大黑粗,离开电源性能就暴跌,一些笔记本的电池成了UPS。

M1发布,终于从“火源”解决了“火炉”问题
苹果在手机、平板上修炼多年的ARM内力,一次输出到电脑平台。发热大幅降低,散热系统的设计就有更大的余地。
性能要求低的Air干脆去掉风扇变的更薄。Pro的风扇可在很多时候“懒得转”。对电能需求的降低不但大幅提高了续航,还实现了不插电时的满载。
说到这,应该又有人说满载性能的事了。因为 intel 和 AMD 的旗舰都有更高的满载性能。那么就来看看发布会上的对比图,在功耗达到60瓦的时候,苹果的性能远超对手。而对手的功耗继续提高到160W的时候,性能又如何呢?

前几天“极客湾”也发了评测,两个体型巨大游戏本,插着硕大的电源,用了几倍的功耗,“喊破了嗓子”也没有领先多少。而 MacBook Pro 的满载比某些品牌的待机都安静!


我当然不否认对绝对性能的需求,但需求是多样的。具体的产品都有自己的设计目标。有的人即使是再高的配置也要再超频。而更多的人并不需要那么高的性能。
在性能已经足够所需的时候,其他方面的体验则是加分项,甚至权重更高。所以即使是Intel时代羸弱的MacBook Air,销量也依然非常高。

能效,衡量进步的另一个标尺
今天,手机的性能恐怕已经超过很多还在服役的笔记本甚至台式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浓缩到“方毫”之间,手机成了互联网的最大入口。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设计能力的进步、制造工艺的进步、材料的进步、以及商业的进步。
但在我看来这都可以看成能效的进步,因为它们都是用更少的资源做了相同或者更多的事。所以有时能效的大幅提高可能比那些单纯的提升性能对社会的意义更大。
试想如果目前的主流电脑能效提高一倍,那还只是几毛电费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