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音博藏珍 | 沙的:锣鼓经

2022-10-14 01:37 作者:星海音乐学院博物馆  | 我要投稿


我国的民间打击乐与戏曲锣鼓音乐可谓是各有特色,

但各具特色的打击乐记谱均离不开锣鼓经



锣鼓经又称锣经、锣鼓谱,我国民间打击乐戏曲锣鼓音乐的音响念唱口诀及记谱法的统称


因锣鼓经由口诵状声字模拟锣鼓的音响与节奏进行记录,且各地民间器乐及剧种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种类繁复,音色五花八门,故不同地区、乐种所使用的锣鼓经会有所不同。锣鼓经会据乐器的形制、音色、奏法及当地使用的拟声方言而具有地方特色


20世纪50年代以来,锣鼓经开始采用拉丁字母代替传统的状声字,这种记录方式更为简便。以十番锣为例,锣鼓经的拉丁字母记谱与状声字记谱对照如下:“X”对应“勺(读作酌)”,即响击板;“D”对应“同(读作冬)”,即击同鼓中心……十番锣鼓中还有多种锣鼓经记谱符号,我们便不在此一一赘述。


下面几期中,我们将会深入了解在不同锣鼓经中的沙的部分是如何记谱的。 


参考资料: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第250-253页。

[2]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音博藏珍 | 沙的:锣鼓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