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辽西走廊——燕山 地缘政治
辽西走廊—燕山一带是东北进入中原入关必经之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后来修建山海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辽西走廊—燕山一带是东北平原,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交界处,中原北大门,战略位置至关重要。
周朝分封燕国控制这一带防范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同时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秦朝陈胜吴广就是前往戍边渔阳(北京附近)途中反的,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路过此地(写下了《观沧海》)。唐朝安史之乱也是从燕地范阳起兵(渔阳鼙鼓动地来),两宋时期辽金在次大战。明朝镇守山海关,关宁军与满清在辽东打了多年。满清入关,日本鬼子侵华战争,中国解放战争解放军从东北进入中原,都要从辽西走廊—燕山一带走。而中原王朝出兵东北平原和朝鲜半岛,也得从辽西走廊走。

很大程度上,北京这座城市兴起,后来成为金元明清首都,也是因为辽西走廊—燕山一带战略位置重要。隋唐京杭大运河,北方终点就是北京。 北京城是重要军事重镇,大军驻扎于此控制镇守边疆。中原王朝防范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威胁。
而且很多北方少数民族发源地就在东北平原大兴安岭等地而非蒙古草原。比如鲜卑,契丹,女真等等。东北地区除了东三省,还包括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等。像蒙古族发源地就在蒙东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一带。
辽西走廊有两条路线,一条平路一条山路。平路是辽西走廊傍海道(山海关—锦州),即两宋时期在辽西走廊沿海地区开发形成平地路线。在此之前辽西走廊还有一条山路道(卢龙—平冈—柳城),也能走但是麻烦。三国曹操打乌桓就是走这条道。隋唐征高丽也是走这条山路。为什么山海关到了明朝才修建?山海关之前也有渝关等,但山海关得等两宋以后傍海道形成了才有修建价值。
之所以辽西走廊傍海道到两宋时期从逐渐形成,因为在此之前这一片是海洋和沿海沼泽湿地,海水侵蚀和降水累积,军队行动不便,还不如走山路快。是两宋时期,北方辽国和金国几百年里对此大规模开发治理,把沼泽湿地排干改造成为平地,还修建一些城镇定居点。辽西走廊傍海道才逐渐开垦成为平坦开阔平地便于军队行进。
隋唐时期辽西走廊傍海道平地路线还没形成,只能走山路,大军翻越崇山峻岭那消耗巨大伤亡惨重。像曹操北征乌桓那样奇袭一次成功还好说,如果像征高丽那样旷日持久消耗战,辽西走廊山路后勤运输太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