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夏天(一)

前言
这是关于十数年前偷摸钓鱼的故事。
我是一个很喜欢钓鱼的人,一方面来打发无趣的放假生活,让自己在雨天能有事可做,另外就是出于热爱了。曾经,我对于钓鱼的热爱丝毫不亚于我对篮球的热爱——同样是大热天我都能顶着烈日钓鱼和打球,不同的是,钓鱼有时候还能在树荫下,而篮球却没有室内的。但,我已经很久没摸鱼竿了,我都快忘记那种感觉了……

关于这项运动
至于为啥没摸鱼竿了,一来是因为能供无偿垂钓的地方越来越少。为什么这么说?
十数年前,那时门前的池塘还没现在这么杂乱不堪。那时有人承包,自然会被打理,自然不至于出现对岸竹林的竹子歪倒于塘中无人料理的事情,自是有倾倒于塘中的,也会被及时处理,毕竟会影响到池塘鱼儿的生长以及垂钓体验;再说回屋外的小溪,用四川话说就是河(huo)沟。那条河沟真的很窄,窄的地方轻轻一跨就能过去,宽的地方也只有约莫的2到3米,如果是个胆大的人,没准一个小助跑就能跳过去。我那时人小,胆子也不够大,不敢跳,只能眼巴巴看着其他人反复横跳,心中充满了佩服。现在大了,胆子却没多大变化,曾经不敢跳、害怕一个不小心掉沟里的“天堑”轻轻一跃就能过了,但是再也没有那时好奇与激动了,只是当作抄捷径的办法罢了……河虽窄,有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的小鱼小蟹却是不少的。可现在呢?前些年,整修河道,在原来河道两边铺上水泥,只留河底有一些“水和泥”。就这样,久而久之,河道却长满了草,笼罩着河道,现在有的段连水也看不到了,也就不知死水活水了。所以,现在啥都没了!所以,还能钓起个毛啊?!所以,还钓个毛啊!

二来是因为现在科技发展太快,钓鱼道具层出不穷。说实话,我对那些乱七八糟的钓鱼道具感到厌烦,我真搞不懂为啥钓个鱼要搞那么多事情:钓什么鱼对应什么鱼饵、对应什么钓具……鱼饵乱七八糟、钓具乱七八糟,让人看着头晕,脑子理不过来,本来钓鱼是一件让人休闲放松、陶冶心性的事情,可这前期的步骤就让我生厌,就一个字:烦,我很想问一句:TM这是钓鱼呢还是折磨人呢?
尽管我对那些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没有好感,但是每当有人使用它钓起大鱼,还是让我挺激动,激动的是,竟然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并不是激动这个高科技产品能钓起鱼。高科技能钓起鱼,这事多新鲜啊!高科技带来的好处就是让他们钓鱼更加轻松,更加便捷,更加有收获,更加有满足欲……可是,钓鱼真该是这样的吗?

我还是喜欢最原始的钓鱼方式:以斑竹为竿,以蚯蚓为饵,以鱼线为钓线,以鹅毛为浮漂,以保险丝为沉水坨(学名应该叫做钓坠,沉水坨为四川话)。钓鱼最让我兴奋的事情是有鱼儿咬钩的瞬间,最激动的是经过几番较量鱼儿最终被提出水面的瞬间……

关于鱼竿
我家的钓竿都是自己做的。做钓竿第一步,要找到一根合适的斑竹。何为合适?
斑竹长度根据自己钓鱼场所不同而不同,但对于在河塘(河沟、池塘)钓鱼,一般选择都差不多:当靠近根部的竹节的大小同成人大拇指粗细般大、高度有4米左右、主干无弯曲、仅头部有一点自然垂的斑竹是首选。当然,如果是楠竹的钓竿就更好了,楠竹比一般的斑竹晾干之后更轻巧,更有韧性和拉力。爷爷就有两根。那时爷爷出门钓鱼必带上那两根,每次也属它俩收获最丰。那个时候简直就是我的梦中情杆啊,哈哈哈。
如果所选斑竹主干不够直,有的部分出现些许弯曲,则会由爷爷出面通过传统烧制方法矫正弯曲处:点一堆火,将斑竹弯曲处置于火上烤。烤新鲜斑竹时,烤制期间还需使斑竹在火堆之上来回运动和反转,保证弯曲处受热均匀,直到弯曲处能够很容易通过人为的方式矫正,使其笔直。将烧制好的斑竹放置地上,在弯曲矫正处放上砖块之类的重物,静置,直到弯曲矫正处完全冷却下来即可。这一套流程下来,钓竿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钓竿的主干笔直,仅顶部有些许自然下垂。待以上流程完毕之后,只需将钓竿放置一边,等起自然风干即可,这个过程时间较长,约莫半个月。为防止损坏,一般将其吊起,这样既保证了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又保证了它不会被二次弯曲。

接下来就是制作钓线了。
首先将鹅毛洗净,剪去鹅毛头部中空的部分以及尾部有羽毛的部分,只留下它的主干,根据每节浮漂大概1~2cm,将其分段剪下。一根钓线一般需要6、7节浮漂。用钓线穿过细针,以细针带着钓线以此将每个浮漂串上;接下来取一节4~5cm废弃的保险丝,用榔头敲扁,将其卷于钓线上作为沉水坨,最好是保证每层之间缝隙最小;最后一步是系鱼钩,这一步是最让我苦恼的。卖鱼钩的盒子上有系法,但是我就是学不会,只会缠两圈就打上死结。这样系的结果就是鱼钩是斜挂着的,不是和鱼线保持平行。如果沉水坨中间所留孔过大,可以将其在鱼线上距离鱼钩15~20cm处系上一个死结,这样做的坏处是之后沉水坨不能再动,出于固定位置。
(写在最后:目前这只是第一部分,关于后续部分后面会慢慢补起,还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