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观念 令人发指——单导AERO HEAT动态保暖棉服使用感受


首先感谢旗客和单导,给我机会试用这款单导新品动态保暖棉服。连续几天各种场景的使用下来,这款棉服颠覆了很多我之前的固有认知,甚至也改变了我的一些生活习惯,下面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来看外观。之前用过单导的围脖袖套之类的产品,每次收到货时都首先会被包装折服,在你买几百块的耐克什么的衣服他们只是拿个黑塑料袋包装的时候,单导就已经用很考究的厚质气泡包装袋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以前的评测。这次收到的棉服也不例外,用了一个很有质感的纸盒,可惜被快递搞得有点瑕疵,单导新的标志看上去说是个电子产品也有人信吧。

打开之后还有一层塑料袋,被我家猫抢走玩去了,打开才是棉衣本尊。

标签,填充物是3M的新雪丽,填充量是120克。

单导引以为傲的口号:为汗而生!

接下来是各种细节,这是我评测的所有衣服类产品里图最少的,因为根本没什么好拍的。内里也是单导材料,有隔棉分区,材质非常亲肤,裸穿都没问题。

左胸的单导LOGO。

衣袖的收口,松紧度刚刚好,加上单导亲肤的材质,袖口的舒适度是可以给满分的。

衣兜拉链,YKK是常规操作,用了有弹力的细绳做拉手,操作简单,细绳也和衣服本身的轻薄质感相得益彰,这个一会儿会专门说。

衣襟拉链


左胸内侧的单导标签和内兜。

洗标,基本上除了不能漂白,就是随便洗了,这个也会一会儿专门说。

下摆内侧的风绳,可以收束下摆。

整个衣服的走线做工都保持了单导一贯的高水准,不必赘言。然后呢?款式啊造型啊什么的呢?没有了!单导这款棉服根本没什么款式可言,要说风格就俩字:简单!要非得形象一点,那就是~老干部风。谁穿谁老干部!当然可能彭于晏啊吴彦祖什么的穿能好点。一般的正常人基本穿上就是老干部。
但是。
这样简单的款式有没有好处呢?我觉得有。不谈什么大道至简之类的玄学,只从功能上讲,这样轻薄的棉服,除了外穿,再冷一点还可以作为内穿的保暖层,那么肯定越简单越舒适。通过这几天的使用,尤其是搭配了硬壳冲锋衣之后,我更觉得简单是件好事!
在前文里我反复提到一个词,就是~轻薄。那么我就接着这个轻薄继续说。既然外观平平无奇,那你就总得有点拿得出手的本领来作为长处吧?讲真,单导拿得出手的可不止一手,但是首先让我虎躯一震的,就是轻薄。
首先是收到快递的时候,拿着这么大个盒子我第一反应是晃了一下,确定里面到底有没有装东西,因为手感的确不像一件棉服的重量。等到打开之后拿出来,我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就这???

整件衣服拿在手里完全没什么分量,北方人熟悉了厚重的棉衣,看到这样轻薄的衣服实在是充满怀疑的。后来某天我妈来我家,我告诉她有件棉衣不错,她拿到衣服后的原话是:这玩意儿轻得跟屁似的,能暖和?的确,它就是轻到了这种地步。但是事实证明,这件轻得跟屁似的衣服,确实挺暖和,这是对我固有观念的最大颠覆。下面我在试用中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既然是感受,就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而且关于这个“冷暖”的感觉,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同一个人不同身体状态感受也不一样,比如我早上空腹出门的时候只是觉得不冷,等我吃完早饭再上路就会感觉热乎乎了,所以我尽量客观描述天气环境等因素和我自己的直观感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借鉴。
我性别男,四十岁,身高172,体重77公斤,穿L码合适。平时骑车比较多,非常注意保暖,日常穿着通常比别人多一点。
场景一
市区摩托车骑行通勤。气温如下图,内穿短袖T恤外加单导棉服,时速40~70,行程单趟七八公里,中间在室内两小时,室温十八九度,没有脱外套,然后再骑车回去。

感受:出门之前其实非常忐忑,正常这个天气,我通常会穿一件背心加长袖T恤加棉衣或骑行服。所以穿得如此轻薄我是心虚的,于是我在车里放了一件挡风的外套,想到撑不住的时候赶紧套上。出门之后,以前那种寒冷的感觉并没有,开始骑行之后,我预料中会被风吹透,但是居然也没有!七八公里的骑行下来,身上没有一丝凉意,反倒是因为突然降温,没来得及换厚的护膝和手套,导致手和腿都冰凉。身上却是热乎乎的。进入室内,两个小时,如果是别的棉衣,T恤后背肯定已经汗透了,但是单导的“为汗而生”真的不是浪得虚名,有热意,却没有到出汗的地步,非常干爽。再骑车回去,等红灯的时候甚至看到路人穿了tnf的厚羽绒服。
我也初次体验了单导棉服所谓“动态保暖”的意思,冷的时候保存热量,身体发热甚至出汗之后它又会导出汗气。





场景二

自驾游,气温如下图,但是这是市区温度,出城后气温略低一些,中途翻越海拔3500米垭口,风力七八级,非常冷,下山后天气晴朗气温升高,车内比较热,全程T恤加单导,被人嘲笑衣服是租的,但是其实我只是想试试这件棉衣的所谓“动态”究竟有多动。
感受:早上出门四五度,完全不会冷,有了上次骑行的经验,这次没有带外套,坐在车里自然更不冷,有时候下车拍照,冷是不可能冷的,在高山垭口风很大的地方,别人的抓绒早已吹透,单导完全扛得住。下山后气温升高,又是开车,平时会出很多汗的后背,这次也比较干爽,对比非常明显,单导的排汗功能显而易见。

垭口撒风马


女儿在丹霞地貌

场景三
寒潮来袭。气温进一步降低,0度左右,实际的体感温度更低,骑车风吹在脸上很疼。仍然T恤加单导,不过T恤换成长袖的。
感受:护具已经全都换上了厚的,手套是丹尼斯的棉手套,护膝是我拿赛羽的棉护膝改造的,填充换成了p棉。骑行五公里通勤,上身仍然没有感受到凉意。


场景四
摩托车中短途骑行。去程气温5度左右,返程变天,气温下降到零下五度,风非常大。
感受:去程依旧薄长袖T恤加单导,骑行时速40~90,感受和之前差不多,完全没有冷的感觉。进山后虽然速度下降,但山区凉意更甚,气温刚过0度,有太阳,身上始终保持温暖。骑行40多公里后到达目的地。
同行的穿T恤加卫衣加骑行服。我只穿T恤加单导棉服。

顺便看看老干部风



下午四点左右开始变天,没了太阳,气温骤降,准备返程,在没有骑车的时候,单导依然够用,不会觉得冷。开始骑行返程时,风开始变大,高原的天气,有太阳和没太阳完全是两回事,我想有过高原旅居经验的朋友一定有感受,所以在骑行十公里以后,开始觉得冷,这时温度已经零下四五度,自然风力已经有六七级,再加上骑行的速度,身上有了被风吹透的感觉,赶紧停车加上了一件硬壳冲锋衣,马上回复温暖。又骑了三十几公里到家,全程大风,到家的时候已经开始下雨加雪,但是一直很暖和。之前我说过,这件棉服作为冲锋衣或者骑行服内胆使用也非常不错,就得益于它简洁的设计。

总结一下吧,几天的使用下来,包含了日常通勤,自驾游和摩托中短途骑行。单导这件棉服的确颠覆了我之前对棉服应有形态的认知,在如此轻薄的条件下做到这样的保暖程度,一方面有赖于3m的新雪丽填充物,但是更要依靠单导材料的特异性能,防风,导热,排汗。让我穿一件衣服却能适应各种环境。按照官方的说法是-5°c~10°c,完成这个任务是绰绰有余的。
其实保暖和导热,别的衣服也都分别能做到,但是集这两个功能于一件衣服,而且还把体量做到如此轻薄,还是非常令人发指的!

单导的这个动态特性,简直就是为温差大的地区量身定做,西宁大概是全国主要城市里温差最大的地方了,早晚十几度甚至二十度的温差不过是常规操作,别的地方是“二八月乱穿衣”,西宁则是全年乱穿衣!在这样一个气温骤降,早上冻死人~穿棉袄,中午升温~脱棉袄,下午起风~穿棉袄循环往复的季节,能遇到这件单导动态保暖棉服,实在是幸运的,以前里三层外三层的穿衣习惯被如此轻易地改变了,一件T恤加个外套,轻松应对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即使是摩托骑行,也只要加件冲锋衣而已。
相比一身厚重反复穿脱,一件衣服搞定这个乱穿衣的季节,他不香吗?而且等到再冷一些,还可以作为保暖内胆来穿,不亦快哉!
西宁除了温差大,还有个特点就是干燥,我很多外地朋友来,高反倒没有,但是因为干燥流鼻血的非常多。所以每到秋冬,总是很容易起静电,尤其在穿脱衣服的时候,简直噼里啪啦。而这件单导很好地抑制了静电,穿穿脱脱,没有一次起静电,不亦快哉!
如果要说缺点,我觉得就是款式也许的确有些保守,对我这种重实用的人来说没问题,但是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好接受这个老干部风。不过年轻人可以买来送老爸啊!我身边已经有朋友买来送老爸了!



科技改变生活,而材料科技更是其中翘楚,之前用单导的围脖和袖套,就深知其排汗性能之佳,万万没想到这玩意儿还能做棉衣!而且还如此优秀!以前说到好的材料,总是些洋名字,现在看到国产新材料的崛起,还是非常开心。最后还是要向单导喊话:轻型棉服有了,棉裤和重型棉服也要抓紧了!
谢谢大家有耐心看完,希望我的试用感受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者:我这几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