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稿件]第五届“演说中国”演讲金奖作品(十三)
第六届“演说中国——全国青少年演讲与朗诵艺术展示活动”总展示将于8月份盛大开启,全国各地已经纷纷开始了海选,小选手们为能参加总展示正在进行激烈的角逐,组委会专门整理出往届选手的优秀稿件,供各位小选手们参考学习。
三代人共育一株药 家国情温暖一座城
李元佟 演讲金奖
大家好,我叫李元佟,来自有着三七之乡美誉的云南文山。说起文山与三七,你们可曾知道其实文山很早就因三七而闻名天下,享誉中外。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把它称为“金不换”。而我们云南的“神药”云南白药更是与三七密不可分,如果白药成份表里没有了三七,白药瞬间就会跌落神坛。有人统计,全国有上千家企业,三千多个药品的生产都与三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可以说,小小三七事关国家发展布局,对文山社会经济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红色故事,是一家三代全力守护三七,让这独一无二的珍贵药材得以延续发展的时代传奇:
1940年,抗日战争进行到了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鬼子为了把中国变成它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加紧了对解放区的“蚕食”和“扫荡”。激战中不停有人员伤亡,许多伤员由于作口得不到及时治疗失血过多壮烈牺牲,昆明抗战后勤工作保障人员中有一个叫余和谦的文山小伙,一天,他在照顾伤员时惊奇发现,家乡产的药材三七效果很神奇,可以迅速愈伤止血、恢复体力,不少负伤战士的生命由此得以保全。可惜,由于三七尚在野生种植状态,产量稀少,看着遭受痛苦折磨的伤员,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能够挽回生命,余和谦萌发了人工种植三七的念头。不久,他回到了文山马关县,开始人工种植三七的尝试,历经曲折,终于打造出了三七的规模化种植的雏形。
时光来到了80年代,自小在三七田里长大的余子畏接过了父亲的锄头,继续钻研着种植技术。此时,因为有些农户盲目追求产量,化学农药大量使用,结果导致许多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残留超标,三七也倍受其害,余子畏敏锐注意到危机,开始宣传和推广无公害三七,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带领下走上了邓小平爷爷所说的共同富裕道路。
1998年,伟大的抗洪精神激励着全国人民,余子畏的儿子余育启也在此时正式成为第三代种植人,吃苦耐劳、坚毅无私的精神在他身上传承。三七田中间搭个小棚子,一呆就是一天半。天道酬勤,三七在余育启的手上逐渐形成品牌走向世界,并以其高品质一直保持着对日本出口的领先为国家赢了得宝贵的外汇,边疆儿女也在三七产业带动下走上了致富路。
几十年,三代人,一株药。艰险重重,筚路蓝缕,余家父子心怀家国、锐意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同学们,让我们努力,传承好家风,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了建设新文山而奋斗!
演说中国指导用书
演讲与朗诵的实用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