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王德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2020秋 第一讲

王德峰:
马克思哲学导论:
马克思生平:贫穷一生,多得恩格斯资助
思想超越时代 警醒当世 对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的反思,当代文明病症:劳动的异化
第一讲:
资本主义产生于欧洲民族 也只能产生于此
前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生产产品,对人类生存的使用价值
-粮食 农耕 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 不改变目的
没有购买劳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的财富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 必须实现交换价值的增殖;能增殖的货币-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剩余价值 生产商品
资本主义的诞生:按照市场需要来生产;中世纪封建经济解体:
奴隶制:人是生产工具的一种 隶属于奴隶主
封建:人半隶属于行会 生产要素世袭
资本主义:手艺人随着技艺工具提高 发现行会是工作包括生活桎梏 希望自主决定生产和劳动 主张个人劳动的自由
商人:熟悉市场需求 但行会不愿合作 主张动产-货币的自由 应能购买一切;但不动产世袭 于是与行会手艺人 游民合作 出资
最初形态:工厂手工业-资本家主导 可买土地
价值范畴的讨论与劳动价值论
前面的部分我们交代了马克思对于理性主义构建的经济学进行的“现象学还原”的工作,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生活中非理性的一面。同样的,前面提到,从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到亚当·斯密、李嘉图等,讨论的核心范畴都是“价值”。
这一部分我们讲马克思对于价值范畴由来的揭示——劳动二重性。顺便为大学里没有修过政治经济学课程,或者马原学的不够扎实的朋友复习一些基础的概念。
人类的劳动产品变成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既然要交换,则意味着需要一个通约的依据。交换的过程体现了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而价值的来源是抽象劳动。这便是整个概念体系的逻辑线。
如上图,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两种属性,前者由制造商品的工艺学讨论,后者由经济学研究揭示。劳动二重性用来解释商品价值的由来。现实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个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然后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表述。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最后是剩余价值理论。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创造以一定的生存标准能够存活的价值的劳动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对于劳动的规定性——加入商品生产过程的劳动才被视为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可以翻译为自娱自乐或者自给自足)。说得再直接一点,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
最后,资本就是在运动中不断谋求增殖的价值,价值增殖的来源是剩余劳动。
有了这些基础概念的铺垫,我们就能进入被视作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转折点的部分了——社会生产目的的改变。
四、生产目的的改变及其影响
最简单的理解,W代表的是商品,G代表的是货币。找到一页复旦(王德峰老师所在院校)隔壁的财大的政经PPT,帮助对于资本总公式陌生的朋友理解。
1、生产性质的改变
自然经济,有限的商品经济中的生产交换,货币只作为流通的手段。整个经济系统的目的还是获取更多的W,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导。幸福的定义是使用价值的增多。
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货币本身的增殖成为了目的,整个系统以商品的交换价值为主导。幸福的定义是交换价值的增多。
为什么称之为“人类历史的巨大转折点”?总结来说就是货币由一般等价物(流通手段)成为了财富主体;生产目标从作为使用价值的财富的增长转向作为交换价值的财富的增长。
资本主义。从哲学上讲,曾经的手段G(货币形态的资本)摇身一变成了目的本身。
题外话,这里按照黑格尔正题(thesis)、反题(antithesis)、合题(synthesis)的辩证法,共产主义必定代表着使用价值作为目的本身的复归。让我们期待着人类历史的下一次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