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隆美尔首秀之战:数千德军以少胜多击败十余万英军,12架高炮击毁上百辆坦克

2021-05-07 23:51 作者:沉默的红色沙皇  | 我要投稿

       1944年10月14日,在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省赫林根市,纳粹党的盖世太保来到了赫林根市的一座普通院落前,他们从屋里押出一位身上带伤的中年男子,该中年男子身着褐色军装,手持元帅节杖,跟随者盖世太保们坐上了一辆早已等候多时的军用卡车。

       只见那名中年男子神色镇定,目光坚毅,嘴中哼唱着一首德国军歌。卡车开出数公里后,在盖世太保的要求下,该男子服下了一颗神秘的小药丸。

       几分钟过后,这位老兵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晕倒在了卡车上;盖世太保们立即走上前去,在确认中年男子已经中毒死亡后,便把他的尸体静悄悄地送往当地的医院里,尸体被盖上了“中风”的印章。

       这位被盖世太保毒死的中年男子既不是从战场上溃逃回国的逃兵,也不是来自盟国的地下间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陆军元帅,“非洲军团”的骄傲——埃尔温·隆美尔。1944年10月14日,隆美尔以涉嫌参与“谋害元首”的“七·二零事件的罪名而被命令服毒自尽,享年53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国名将之中,无论各国的军粉们怎么排列,德国的“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元帅绝对是可以名列前茅的。隆美尔是纳粹德国的十九位陆军元帅之一,而且是德国元帅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外表英俊,战绩如神,崇尚荣誉,在战后的评价里,隆美尔因在非洲战场的出色发挥,得以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并称“德国三大名将”。

       隆美尔的名字和德国的“非洲军团”几乎是绑在了一起的,在整个1941年之中,他率领处于劣势的非洲军团和意大利军队,击败了几倍于自己的英军。为了纪念他,德国非洲军团的军歌就叫《我们的隆美尔》。

       1941年2月,酷热的北非战场。这场让隆美尔和非洲军团载入世界战争史册的战役,就是第一次“昔兰尼加战役”。隆美尔率领的的几千德军打败了杀入昔兰尼加的数万英军,让英国首相丘吉尔大呼:“昔兰尼加的失败,让大英帝国颜面无存。”

       直到今天,昔兰尼加战役仍然是军事史学家经常研究的一场经典战例。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北非战场,面对缺兵少将,人困马乏,兵败如山倒的战况下,隆美尔是如何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呢?

一、昔兰尼加:意大利的“新罗马帝国”之梦

       说来也很有趣,德国人去非洲打仗,其实完全是出于意外,因为在纳粹元首的眼中,非洲并不是“德国的战略重心”,他的目标一直是东方的苏联。德军在1941年初去非洲战场掺和这趟浑水,完全是因为“猪队友”意大利的无能与自大。

       在二战开始前两年,意大利法西斯总体上还是比较强势的,庞大的意军号称“百万精锐”,也想开疆拓土。于是墨索里尼主动跟英国争夺北非的主导权,结果却被英军教做人,丢掉了整个昔兰尼加。

      “昔兰尼加”这个地名对于很多人来说很生僻,恐怕没几个人听过。但是要说起“利比亚”这个国家,大部分人就很熟悉。把利比亚的国土从中间分开,东边的一半就是昔兰尼加。“昔兰尼加”是古希腊人给这片土地起的名字,也正是这种命名法,让欧洲人一直这么叫了下来。利比亚早在1911年就被意大利从腐朽落后的奥斯曼帝国手中抢了过来,虽然利比亚人民顽强抵抗,但是经过意军30年的征服,到二战爆发前,利比亚已经完全沦为意大利的殖民地了。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德国在欧洲先消灭了波兰,再调转枪头灭掉了法国,德国人在欧洲西线战场上的仗打得顺风顺水,国势蒸蒸日上。但此时欧洲的另一个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却坐不住了,他看着德国在西欧打仗,打下来的地盘也跟意大利没有任何关系,自己的存在感太低了。为了完成自己“复兴罗马帝国”的愿望,墨索里尼也准备大展拳脚,他瞄准了当时英国的势力范围——希腊、北非、西亚。

       作为当时德国的盟友,意大利跟英国开战是符合情理的。于是墨索里尼一边派兵入侵希腊和巴尔干半岛诸国;一边组织军队渡过地中海,与驻守在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一道进攻埃及。

       1941年的意大利是两面开战,但却是两面战败,入侵希腊的军队竟然被英国人暴打,最后不得不去请求德国给予支援;而意大利的非洲军主力仅10万人,在入侵索马里和埃及时居然被不足3万人的中东英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意军不仅损失了大量人员、物资和武器弹药,还让英国人趁势从埃及发起反攻,一路杀到了意大利的殖民地——利比亚。

二、兵者诡道,虚虚实实

       意大利在非洲的部队约有50万人,由意大利军队和利比亚本地仆从军组成。其中,意大利第10集团军是主力,兵力为10万人。在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的率领下,于1940年9月初开始向驻守在埃及境内的英军进攻。

       驻守埃及的英军开始时步步后退,他们一边保存实力,一边积极地打探意大利人的虚实。此时驻守在埃及的英军将领是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将阿奇博尔德·韦维尔将军。

       到了1940年12月,意大利军队开始后劲不足,英军见时机成熟,果断发起反击,一波直接把意大利军队的战线打成了贯穿。英国人在短短两个月里取得的战果一度让首相丘吉尔都无法相信:两个月内,英军进军上千公里杀到利比亚境内,意军40000人被俘。

       到1941年2月,意军的8个整编师全部被打光,13万人投降,大量的辎重武器也全都拱手送给了英军。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在给丘吉尔的战报中称:“我们俘虏的意大利军官足足有5亩地,士兵则有200亩地。”

       意大利的糟糕表现让纳粹元首希特勒怒不可遏,他本来指望着意大利在巴尔干半岛和非洲牵制英国,结果意大利非但没牵制住,反而让英国人占了上风。他害怕军事上的失败会导致意大利法西斯的垮台,只好派兵支援北非。


       当时的德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都在东线严阵以待,已经有30万人为了给意大利擦屁股而进军巴尔干半岛,没有多少兵力去开辟新的战场。但是纳粹元首希特勒让国防军总参谋部尽快拿出一份新的作战计划,但是总参谋部只派出了2个装甲师的兵力前往北非战场。在选将方面,元首则钦点自己的心腹爱将——埃尔温·隆美尔中将成为德国非洲军团司令。

       1941年2月12日,德国军队还没到利比亚,隆美尔就坐飞机来到了利比亚的黎波里城。英国人已经得到情报:德军将支援非洲。2月底,德国第5装甲师一个坦克团登陆利比亚,英军只知道有德军登陆,但是看到其数量不多后放心了不少。


        3月11日,隆美尔在的黎波里城大张旗鼓进行阅兵,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装出德军声势浩大的样子,给英国人造成压力。他深知自己的兵力处于劣势,也看到了意大利军队的孱弱,于是隆美尔巧用伪装,下令士兵用大量木板搭建“坦克”,放在汽车底盘上开动,装出德军的坦克部队规模宏大的假象。

       英国人在天上用飞机侦查时发现了这些用木板制成的“坦克”,埃及英军司令部惊讶于德军装甲兵的实力,后悔把大批部队调到了巴尔干半岛去打击德军。

      1941年3月底,隆美尔不顾意大利人的反对,制定了进攻战略:先夺取整个昔兰尼加,然后再进军埃及,逼近苏伊士运河。此时隆美尔手上的主力只有德军1个坦克团,满打满算也只有几千人,剩下的大都是军心早已涣散的意大利人,但他的决心依然很坚定,他要用自己的劣势兵力对英军主动出击。

       听完隆美尔的计划后,意大利人哀嚎:“隆美尔真是个疯子。”他们直接越级电告意大利军参谋部,得到的答复却是:“所有意大利军队都要听从隆美尔的指挥。”

三、“沙漠之狐”的闪电战

       而英军却认为德国远征军人数较少,仅有一个“加强坦克团”的兵力,而意军士气低落,不会突然发起进攻,结果却被隆美尔打了个出其不意。1941年3月31日,隆美尔发起突袭,德国装甲兵闪电般打下了布雷加港,然后继续沿着海岸进攻,于两天后打下了阿杰达比亚。因为害怕德国坦克部队的围歼,所以守城英军一触即溃,弃城而逃。

       在拿下阿杰达比亚之后,隆美尔真正显示出了他的军事天才,他居然将已经少得可怜的部队兵分三路:左路,由德军第5轻装甲师,第8机械化步兵营和意大利军队沿着利比亚海岸线北上,进攻昔兰尼加的首府班加西;中路,由第5轻装甲师的部分军力和意大利军队,进攻英国人的补给核心,也就是“昔兰尼加的心脏”——梅基利;右路,第5轻装甲师剩余兵力沿着塔基戴尔方向进攻,包抄梅基利的后方。

       以前大家可能是只听过“优势分兵”这种分法,但隆美尔的这个“劣势分兵”着实是艺高人胆大。几千德军竟然敢追着几万英军跑,把刚打败仗的意大利人看得目瞪口呆。

       隆美尔敢这么激进地进攻,跟其背后的战术紧密相关。在德军的正面,隆美尔将坦克部队部署在前方,这些坦克部队不仅有真家伙,还有大量木板和汽车改装的“假坦克”。真假武器一起在沙漠里开动,一路上烟尘滚滚,英国人根本分不出来真假虚实。

       可是武器可以伪装,火力却无法伪装,如果英国人真的坚持打阵地战,打硬仗,德军的火力孱弱会暴露出自己底气不足的事实。精明的隆美尔早就算到这点,他看似在正面追英军追得很凶,其实他早就已经把他的杀手锏放在了英军的侧翼。

       作为一个步兵出身,且又是半路出家到装甲兵的老将,隆美尔大胆使用正面突破,侧翼迂回的战术。这一战术如同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正面进攻是杠杆,侧翼迂回是支点,两者一起运作就能撬动敌军。该战术源自近代欧洲,军事学上将这一战术思想称为的“进攻力学”。

       英军不知道隆美尔的虚实,他们不敢和隆美尔硬碰硬;再看到德军两面夹击,时刻感觉到自己要被包围,于是开始了大溃逃。一时间,昔兰尼加公路上所有的载具都装满了英军士兵,带不走的武器和辎重被遗弃或销毁。隆美尔巧用“进攻力学”,加上伪装的“木板坦克”,“沙漠之狐”的战场首秀让意大利人开了眼界。

       就这样,德意联军靠着灵活机动的打小包围战,吃掉了英军多股掉队的小股部队,英军以营、连为单位被德意联军逐个击溃。英军最终伤亡1000多人,被俘3000多人;而德军自己仅伤亡200多人。

       德军在4月4日占领班加西,英军仓皇撤退,居然引爆了几万吨炸药,让班加西陷入大火。4月8日,德军攻占了军事重地梅基利,3000英军投降,甚至包括师级军官。就在同一天,德军也攻下了德尔纳,英军惨败,昔兰尼加英军司令尼姆将军,和奥康纳将军沦为俘虏。

       英国在昔兰尼加境内的据点只剩下了沿海的托布鲁克城,隆美尔下令全军火速出击进攻托布鲁克。但是作为英国人最后的战略要塞,德军数量远少于英军,而且重火力不足,攻坚能力太差,托布鲁克最后挡住了隆美尔的进攻。

       历时10天的昔兰尼加战役,德意联军居然打败了处在优势的英军,风卷残云般地收复了意大利人丢掉的土地。虽然此战中消灭的英军不多,但德国人取得了昔兰尼加战略上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意大利人的军心,隆美尔在非洲军心目中已经成为“战神”。

       这个消息传到德国,纳粹元首希特勒的喜悦溢于言表,他向将军们赞扬了隆美尔的才能,而且许诺对非洲军进行坦克和油料的补给。

四、让对手尊重的职业军人

       虽然托布鲁克要塞挡住了隆美尔的进攻,但是英军在昔兰尼加的失败让英国政府非常担忧。英国此时全靠海外殖民地来支撑战争,经过苏伊士运河运来的石油是战争命脉,丘吉尔一边大呼“耻辱”,一边派兵支援北非。

       随后,英军相继发起了“战斧行动”和“十字军行动”,出动几百辆坦克和十几万大军再战昔兰尼加,但是最终都被隆美尔挡了下来。隆美尔曾在北非面对缺乏反坦克武器的窘境,但德国军队曾有用88毫米高射炮打坦克的经验,德国非洲军团的12门88毫米高炮曾击溃了英国的坦克大军。

       后来,非洲军团抵挡住了英国两次优势进攻,反而在1942年中旬成功攻占了托布鲁克要塞,德意联军一举杀入埃及境内,北非震动。因为此功,隆美尔被晋升为德国元帅,此时隆美尔年仅50岁。

       英国军队到了最危险的关头,此时英国皇家海军开始扮演起了救世主的角色。英国海军拿下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切断了地中海的德、意补给线,让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断了后勤。同时北非英军立即换帅,这一次英国人换上了“沙漠跳鼠”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在1942年6月以后,德军几乎没得到过像样的补给,非洲军团人困马乏,缺医少药,乃至于最后弹尽粮绝,北非战场的胜负至此易手。获得足够补给的英军开始向德军发起反攻,最后在阿拉曼战役中打败隆美尔。

       英军主帅蒙哥马利在战后回忆:“如果没有英国皇家海军的出现,北非战役可能成为德国和意大利的主场。”而如果埃及一旦沦陷,会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雪上加霜。

纵观整个昔兰尼加战役,隆美尔的用兵智慧着实令人敬佩,他手下的非洲军狡猾如狐,凶猛如虎。而且作为职业军人,隆美尔治下的德军纪律很好,没有像其他战场德军一样虐待和屠杀俘虏,这为他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曾这样说:“尽管我们在战场上互相厮杀,但是请允许我说,隆美尔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德国在北非的胜势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但却给隆美尔带来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顶级的荣誉——陆军元帅军衔。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三位将军能被称为“德国三大名将”,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军事才能,更因为他们是职业军人,而不是纳粹的刽子手。

       当1944年隆美尔被希特勒下令服毒自尽时,他身上所穿的褐色军装就是德国非洲军团的制服,哼唱着非洲军团军歌。

       直到死前的一刻,这位老将最珍视的仍然是自己在非洲军团以及在北非战场上所获得的荣誉。而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覆亡了,而他也紧随其后,为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陪葬。


隆美尔首秀之战:数千德军以少胜多击败十余万英军,12架高炮击毁上百辆坦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