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其实书法跟吃饭一样一样的
1、审美是相对主观的

问:老师,为什么我逛展览觉得有些书法作品就是不好看?
吃货界有一句名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很正常。
但这里有一个注意事项,不喜欢≠不好看。😶

如果你不能吃辣,不管这个厨师辣子鸡丁做得有多好,你都不可能喜欢。
但是你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说这厨师手艺不行。😳
有时候,我们不喜欢某个书法作品,其实不是作品不好,而是我们对那套审美体系不感冒。
比如,你就是不喜欢雄浑粗犷的,那方笔居多的魏碑,你就是看不进去。
当然,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腐烂的萝卜基本没人爱。
有时我们不喜欢某个书法作品,不是审美体系的问题,而是那作品怎么看都不好。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碰到不喜欢的作品——
我们怎么分辨,是自己的审美过于狭隘,还是说这作品就是很烂?👻
2、技术是相对客观的

问:老师,我该如何提高自己在书法上的审美?
一个吃货,无论去哪旅游,最关心的是当地美食。🤭
天南海北的吃多了,就会有一套相对健全的评价体系,就不会被天津狗不理一类的名声所迷惑。
学书法也是如此,想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首先要拓展自己的眼界。
不要只盯着外行人都听过的欧颜柳赵,杨凝式、王铎、傅山等人的作品也得熟悉。
此外,一个合格的吃货,还应该试着自己动手,美食的秘密做过才更懂。
书法也是如此,要想更好地品鉴,就得自己动手写一写。🤓
练一下,你起码知道技术难点在哪。
那么,当你碰到不喜欢的书法作品,你还可以判断这件作品的技术含量。
如果你不喜欢的这件作品,技术含量不高,那大概率就是烂;
反之,如果技术含量很高,那可能是审美体系的问题。
3、技术并不是全部

问:老师,逛展时总听人说这件书法作品“高级”,什么样的作品算“高级”?
在商品市场上,有所谓“物以稀为贵”,其实在艺术欣赏上也有类似的心理,越少越高级。🙉
那就书法而言,什么样的作品比较少呢?一般说来,是难写的、技术含量高的,但有时也会和大环境有关。
还拿吃说事,吃是一件很玄的事情。
很多时候,一道菜是否好吃,不仅和菜本身有关,还和吃的场景有关。
比如,你已经连吃了一个月的东坡肉,现在看到肉就有些发怵。
这时候,来一道小葱拌豆腐,你就会很喜欢,虽然就难度而言,小葱拌豆腐远不如东坡肉。

在书法史上有所谓“馆阁体”,今人对馆阁体评价普遍不高,就有类似的原因:
明清科举,大家都写馆阁体,目力所及都是这种风格,最后大家就厌倦了。😴
其实,把眼界放宽一点,一个人生活的时代也只是小环境,整个书法史才是大环境。
所以要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就得在书法史中成为独一份的存在。
4、最后一个问题

问:老师,最后一个问题,学书法一定要临帖吗?
顺着前面的逻辑,学书法最好要有自家面目;可要自家面目为什么还要临帖?
这是个好问题,还得从吃说起。😚
酸菜鱼、家常豆腐、上汤娃娃菜……
如果一个厨师说,这些常见菜品他都不会做,你会相信他的厨艺吗?
是的,一个大厨应该有自己的拿手好菜,最好再创造个属于自己的菜品。
但这一切,都应该在掌握传统菜品的基础上实现,如果你连番茄炒蛋都做不好,就别想什么创造菜品的事了。
学书法也是如此,传世碑帖是成熟的菜品,从它们入手,自然比自己瞎琢磨强。
临帖,可以让学书法的人少走弯路,培养日后创作用的基本能力。🤖
文字 | 学习书法咸鱼癸
想学习书法或想了解关于书法的更多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凝书房」 或直接加教务长为好友,咨询相关事宜 ❤教务长3(大凝爱书法的全拼小写:daningaishufa)